【本報台北訊】如果上網後就不想離開,或離開電腦才沒幾分鐘,又急著想再上網,這時最好找精神科醫師徹底診斷,確認是否罹患「網路成癮症」。
據最新統計,高達百分之十五網友罹患這種精神官能症,若不及早治療,後果堪虞。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志剛指出,十三到十九歲是自我認同危機的高峰期,這些年輕人需要對象協助人格成長,最常仿效的對象是爸媽,但爸媽往往忙於工作,沒空理他們,迫使他們轉而向同儕或偶像尋求心靈慰藉。
若仍無法如願,自我認同危機就開始浮現,此時不用面對面接觸的網路世界就可能取而代之。
陳志剛說,在玩線上遊戲時,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及腦內啡,讓他們有種飄飄欲仙的滿足感,終至沉陷其中,無法自拔。
最讓王仁邦擔心的是,部分網路成癮症患者合併有焦慮、強迫症、社交畏懼症及失眠等精神症狀,如不盡速就醫接受治療,日常生活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對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面對成天上網的孩子,醫師建議家長別放任不管,也不要動不動就生氣打人,應給予更多的關愛,不妨陪他們一起上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再和孩子約定,協助他們脫離網路的控制。
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今天起舉辦第六屆心靈影展,可免費入場觀賞,盼透過電影教導民眾做好心理調適。
網路成癮檢測法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檢測標準,如符合五種以上,就可能達到網路成癮。
一、全神貫注於網路活動,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情形。
二、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獲得滿足。
三、曾努力減少或停用網路,但總是失敗。
四、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易發脾氣。
五、花在上網的時間,比預期長。
六、為了上網,寧可冒著損失重要人際關係、工作或教育機會的危險。
七、曾向親朋好友說謊,隱瞞自己涉入網路的程度。
八、上網是為了逃避或釋放感覺,例如無助、罪惡、焦慮或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