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副會長黃冠禎(左起)、新加坡佛光山住持妙穆法師、妙裕法師及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副會長蘇政文,受邀參加社會和諧國際大會。圖/新加坡佛光山提供
【人間社記者陳建慈新加坡報導】2022年社會和諧國際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hesive Societies)6日至8日舉行,今年以「至信你我,心繫社區」(Confident Identities,Connected Communities)為主題,由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主辦,在新加坡萊佛士城會議中心舉行;全球40多個國家地區、800名代表出席,這是2019年6月首屆大會後,第2次舉辦社會和諧國際大會。
舉辦大會主要目的,是讓世界各地的思想領袖及專家分享知識與經驗,商討宗教間關係對社會和諧的影響,以及國家與社會如何跨越不同群體,來塑造共同身分等議題;對擁有多元種族文化背景的新加坡而言,創造一個種族與宗教和諧的社會尤其重要。
凝聚社會 共創淨土
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於開幕致辭時表示,具有凝聚力的社會,是由人民的選擇和信念而產生的。哈莉瑪指出,一場新冠疫情來襲,讓人們的緊張關係升溫,引發仇恨、偏見和仇外心理,在某一些地方甚至演變成暴力,某些種族也因此成為仇恨犯罪的目標,新加坡在面臨這些挑戰時,提醒我們社會凝聚力,是集體安全的必要條件。
新加坡佛光山住持妙穆法師、妙裕法師、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兩位副會長蘇政文及黃冠禎,應邀參加此次大會,與全球宗教領袖進行議題交流;討論議題包括:信仰如何癒合分歧,參與者有印度的Dr Sadhvi Bhagawati Saraswati、英國的Lord John Alderdice(House of Lords,Westminster)、澳洲的Iman Uzair Akbar(Holland Park Mosque Australia)以及新加坡的Ven.You Guang,針對如何擁有不同宗教信仰,仍能互相尊重、包容及溝通,以達到和諧共處,進行意見交流。
不只全體會議,與會者也透過小組討論進行對話,除了探討信仰在癒合分歧上扮演的角色,還有怎麼利用多元化的好處,來實現大家的共同利益等;此外,大會同步進行青年領袖計畫,為國際青年領袖提供平台,讓他們能在社會凝聚力和社區建設方面,建立聯繫與合作。
多元信仰 利益大眾
在第3天的活動中,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進行一小時的專題演講:從抗疫到如何發展和諧共存的課題,與大眾交流。
黃循財表示,這場新冠疫情考驗社會凝聚力,而管控的關鍵在於信任,相信醫療機構和政府能處理好這場危機。他強調,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人們雖然可以從彼此的經驗中學習,但每個社會也必須在人們的不同利益中求取平衡。
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閉幕致詞時指出,新加坡是全球宗教信仰最多元的國家之一,這種多元文化,可促進共同利益;每個新加坡人必須擁有自己的傳統與信仰自由,這種多元的特質,可以讓新加坡從中找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