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醫療團隊「心室輔助器治療急性心臟衰竭成果報告暨患者分享」會後合影。圖/三總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心臟疾病為去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二,每年近萬人因心臟衰竭死亡,國內每年有36萬人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其中有近2萬人會進一步演變為末期心臟衰竭,需要接受心臟移植或左心室輔助器治療。
三軍總醫院醫療團隊今舉辦「心室輔助器治療急性心臟衰竭成果報告暨患者分享」見證記者會,分享多位急性心臟衰患者,使用心室輔助器成功,等待移植的經驗談。
如患者林先生,於2021年因急性心肌炎發作,急救後轉院至三總裝置暫時性心室輔助器等待移植,在成功接受心臟移植後,現已出院,迄今狀況穩定。
醫療團隊也分享較特殊案例,如在接受心臟移植時發生「心因性休克」患者,裝上短效型心室輔助器後,再次成功等到心臟移植,或是先後接受短效、長效心室輔助器後,終於成功等待到心臟移植之案例。
王智弘強調,短效型心室輔助器經FDA認證,可為病患及醫師爭取更多有效時間,做為橋接心臟移植或評估其他治療策略的工具。圖/三總提供
三軍總醫院院長王智弘表示,台灣等待心臟移植的平均時間為1年至1年半,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等待心臟移植的人數,一年約有200人,而急性心因性休克患者,若不接受心臟移植或進一步治療,死亡率將近百分百。
「短效型心室輔助器」協助急性心臟衰竭病患,橋接到移植或橋接到恢復;長效型心室輔助器, 可作為末期心臟衰竭「終點治療」選擇。王智弘強調,短效型心室輔助器經FDA認證,可為病患及醫師爭取更多有效時間,做為橋接心臟移植或評估其他治療策略的工具。
三總外科部主任蔡宜廷表示,三總心臟血管外科使用短效型心室輔助器的經驗,針對急性心衰竭的患者,心血管外科醫療團隊擁有豐富的手術、照護經驗,能夠迅速應變給予患者積極治療。期許未來,不只為國內急性心衰竭患者帶來一線生機,更幫助亞太地區心臟衰竭治療及心臟移植發展,增進病患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