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維賢
每年清明節都會去慈善寺祭拜爸媽,今年由於疫情,也因為納骨塔最近修整,要換上防震防火的建材,所以暫時封鎖,我們只能在寺外的長桌上擺放祭品祭祀,而不能上樓瞻仰。
現代人往生後多選擇火化,或進塔,或樹葬,或海葬,不與活人爭地。
古人則築墓土葬,規模甚廣,而且對有紀念性和有貢獻的人物,會在墓道或墓碑上,刻寫生平事蹟予以表揚,這就是墓誌銘。中西雙方都有這種習俗,但是近代已不流行。
傳說宋神宗時期,有位叫楊一笑的道士,死後有人替他寫了篇墓誌銘,既幽默且令人再三嘆息。其文如下: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大意是說:楊一笑這個人,學文不成去習武,又在校練場上把擊鼓的人射傷,因此被驅逐出去。後來學醫,倒頗有心得,研發了一副良藥,喝下去,竟毒死自己!
是一個努力終生,卻一事無成,枉死鬼域,可笑復可悲的人。
後世有些多事的閒人,認為他瞎忙一輩子還不夠遜,又幫他畫蛇添足掰了續集。
話說楊一笑到陰間報到後,左等右等,不見閻羅王出現,就問鬼卒。鬼卒道:「閻王正在看你的墓誌銘,狂笑不已,昏倒在椅子上,尚未醒來。」
寫到此,我也快厥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