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閃閃的房間》述說一個21世紀的台灣舞者,如何經由對舞蹈的熱情與與歷史上的名伶相互凝視。圖/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陳宥中攝影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新藝術獎得主葉名樺,被譽為「為台灣編舞的歷史,寫下了長期被人忽視的女性面向」,而她於台北藝術節演出的《波光閃閃的房間》,便把過去三年來研究20世紀中外的舞伶的結果,透過多樣的表演手法呈現出來,述說一個21世紀的台灣舞者,如何經由對舞蹈的熱情與歷史上的名伶相互凝視。
2013年葉名樺在挪威駐村,「窗外就是海,海天一線,銀光閃爍」,在都市生長的她,每天與自然面對,產生了某種體悟,不需要語言,而這段經驗成為《房問》舞作名字的由來。
另一方面,《房間》也是回應著名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每個女人都該有個自己的房間」。葉名樺說,「來到此刻現代,或許那會是個波光閃閃的房間,房間裡有無限可能,有著一切時空,不只有夢,還有跳舞的女人」。
葉名樺在《房間》中,回歸實體,運用系列創作中嘗試過的多種手法:現場舞蹈、物件、影像、音畫分離、場景轉換等,運用意象,訴說舞者人生中多角色的扮演,探索不同層次觀看方式的作品,她分享:「歷史元素的再創,給了我創作的安定感,彷彿所有基於他人生命的演繹,都能幫助我更好的認識自己。」
《波光閃閃的房間》也是回應著名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每個女人都該有個自己的房間」。圖/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陳宥中攝影
從小就學芭蕾舞的葉名樺,自2009年《捕捉》開始掙脫學院體制,把舞蹈搬離劇場,進入真實的場域,閱讀非虛構人物故事,讓自己進入他人的生命,再由這些生命,回頭省思自己。
於是2020年展開的《SHE》的計畫,回顧20世紀中外舞伶,以肉身走進教科書上的傳奇,一路追溯到自身個人的生命際遇,第二部為去年自疫情中產生出《SHE_O.S.》,《房間》為系列最終篇。
《波光閃閃的房間》9月10日、11日在中山堂光復廳演出。
葉名樺新作《波光閃閃的房間》將把過去三年來研究20世紀中外的舞伶的結果,透過多樣的表演手法呈現出來。圖/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陳宥中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