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周記】 培養與訓練

文/張孜寧 |2022.09.06
409觀看次
字級

文/張孜寧

記得以前選修幼兒體能教育時,授課老師談論如何利用感統遊戲,刺激孩子肢體與腦神經的發展,言談間提到「訓練」二字,他馬上改口:「不!我不應該說『訓練』,訓練是針對短期的教學,要在很短的時間,加強頻率或力道,讓人學會某樣技能;但對於學齡前階段的孩子,我們要說『培養』,慢慢地、漸進式地,讓孩子習慣某種生活應用方式,進而成為可以自由運用的技能。」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簡單明瞭地讓我馬上理解如何讓孩子擁有一輩子的能力。

自從開始施行一○八課綱後,許多在一線教學的老師,也難以明確說出何謂「素養」取向的教學方式,而上述「培養」的教育模式則可以提供當前家長與老師一個努力的方向──我們不求孩子馬上學會某項知識,但求孩子浸染在學習、欣賞的氛圍裡。

在藝術、生活、健康體育類的課程,讓人較容易理解何謂「培養」。比如:隨著季節不同,我會帶著孩子上山下海,聽大自然的聲音;在特定時節,可以透過悅耳的古典樂,串連孩子對樂音的感受力。將自然環境中的聲音結合樂器的聲音,「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賞析能力,且不急於讓他跟進音樂教材或鑑定考試,雖然這做法在很多嚴謹的音樂老師眼裡,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一廂情願,不過在我看來,能自己詮釋音符、律動比懂得操作樂器技巧,重要得多!同一模式,也能應用在日常美學、體能活動上。

只不過,同樣的道理若是放在其它知識性課程,似乎讓人有點放心不下!即使我清楚地知道,我們家的學習模式一直都是龜速前進,隨著孩子的年紀漸長,我們也開始有許多外在壓力,最明顯的就是「英語」。

以上述培養與訓練的差異來看,英語確實在我家很難「培養」。孩子從小就是以華語為環境語言,刻意在某些時刻用不自在的英語對話,實非我本意,但我日常生活中總有幾句習慣性的英語字彙,倒也不故意放棄,在這樣非刻意營造的環境下,孩子的英文程度一直處於「說得比聽得好」、「聽得比寫得好」、「寫得比看得好」,這樣的程度在學校考試時,處於非常落後階段。但我總想著:「我要培養孩子,而不是訓練孩子」,與其此時因為學校英語成績落後而瞎操心,倒不如堅定意志,用孩子慣常的方式接觸英語──他唯一的3C娛樂是看英語發音的美國兒童影集──這也是我家孩子,英語成績不及格,卻還能看著英語影集哈哈大笑的原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