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百年建築──台南公會堂。圖/林孟慧
文/林孟慧
台南市中西區有一處日治時期的百年建築──台南公會堂,有著馬薩式樣的屋頂,正中央的建築主體是直邊「法國式」;二樓外牆則設有成排仿「愛奧尼克」樣式的附壁方柱,並以清水磚牆當作背景,紅白相間,非常特別;方柱下方還有成雙成對的牛腿托架為裝飾,十分有趣。
西元一九二○年(大正九年),因為台灣地方官制大變革,台南市設立了市役所,針對市區內各種公共設施管理與運用進行整理。但因「財團法人台南公館」是部分隸屬政府、部分隸屬民間,因此市役所積極介入整頓。一九二三年(大正十二年)台南公館的法人團體解散,因此原建築寄附於台南市名下,並更名為「台南公會堂」。
台南公會堂的創建,還有一則有趣的「黃金傳奇」。一九一○年(明治四十三年),在當時台南大正公園西側三界,有工人在原林朝英宅院故址,發現埋藏有大量的馬蹄形金塊,工人們於是一哄而上,搶奪金塊後四處逃散。事情傳開後,政府派密探明查暗訪,偶然在一處公廁內,聽見兩名現場工人談論黃金一事,循線追回三十多人,獲得淨重約十台兩(三百七十五公克)的金塊二十七、八塊,及大批珠寶首飾;經由政府接手處分,成為台南公會堂的前身──台南公館的建館基金。
一九九八年,台南市政府公告「台南公會堂」為市定古蹟,公會堂的悠久歷史及文化價值獲得大眾認同,並於二○○三年展開為期三年半的修復計畫,終於在二○○六年底竣工。百年建築終於得以嶄新的面貌重現世人眼前,展露昔日的熠熠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