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胤霆
我的一位朋友近來時與丈夫產生齟齬,幾位友人相約陪她聊天紓解情緒,談起為丈夫著想卻不被理解,她委屈得悲從中來,眼淚撲簌簌地滴落。不巧她的丈夫返家,見此情景臉色一沉脫口而出:「又是都為我好,是我不知珍惜,全是我的錯了吧!」氣氛瞬間凝結,有山雨欲來之勢,我們趕緊分頭勸解。
返家路上,我思索著他們愛情長跑十多年,怎麼結婚沒幾年竟成了怨偶?琢磨他們對彼此的控訴,好友那句「都是為你好」應是爭執的主因。她確實為丈夫好,然而話說多了,丈夫唯覺處處受限,且顯得他好似非常糟糕。
回顧中國歷史上勸諫丈夫最高竿的妻子,應屬長孫皇后。她十多歲與李世民結髮,隨著出征、經歷玄武門之變,到終於登基,一直是唐太宗最堅實的後盾。唐太宗有眾多良臣,多數時候納諫如流,但畢竟是萬人之上,難免任性、恣意、情緒失控,而平時不干預朝政的長孫皇后,往往在關鍵時刻將唐太宗拉回明君的道途。
史料記載,長孫皇后和唐太宗常共讀書卷,能與太宗談論歷史,並趁機規勸。一次,太宗愛駒猝逝,震怒逮捕飼馬人擇日處死,消息傳入皇后耳中,她見到太宗時對此事隻字未提,只是閒聊著讀過的書。
長孫皇后講述〈齊景公有馬〉:舊時,齊景公的愛馬病死,景公氣得要殺養馬人,晏子替景公列出養馬人三大罪狀。第一罪,馬好好的卻被養死了;第二罪,使國君因馬殺人;第三罪,讓國君因馬殺人這件事傳遍各諸侯國。晏子數完罪狀,景公已覺察自己過失,於是釋放了養馬人。長孫皇后講完,微笑問太宗,記不記得曾一起讀過這則故事?太宗自然明白皇后所指,怒色盡退放了飼馬人。
另一次,太宗情緒不佳遷怒宮人,皇后佯裝比太宗更加氣惱,請太宗將人交由她處置,等太宗怒意較平才為宮人辯解,避免太宗濫加罰責。
長孫皇后機智保下的眾人裡,最有名的是日後太宗讚揚「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魏徵。哪怕太宗再欣賞魏徵的剛正不阿,也不免因他正言直諫心塞,一回被惹得回宮對皇后怒吼:「一定找機會殺了那鄉巴佬!」皇后問明緣由,不發一言退入殿內換穿朝服,盛裝向太宗跪拜慶賀。太宗忙問何意?皇后笑容滿面道:「唯有君主賢能才會有正直的良臣,如今魏徵正直,彰顯皇上的賢明,理當好好祝賀啊!」太宗被這麼一誇,由怒轉喜,更加重用魏徵。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感情甚篤,她十分清楚太宗的優缺點,總能因應情勢,設法讓太宗覺察自身缺失,進而修正意念、行為,成為更好的君王。《舊唐書》記述,長孫皇后病逝時太宗悲慟逾恆道:「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對失去能勸諫自己的賢內助,有著難以抑止的悲傷。唐太宗能創下貞觀盛世,除了朝堂股肱眾多,長孫皇后的規勸也是不可或缺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脾性和價值觀,要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勸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從好友的生活狀態,更體會到單是一句「都是為你好」,都會造成衝突和消磨情感。我想,人人都該學習長孫皇后不正面指責的勸諫藝術,如此要勸解他人時,才比較不會傷了雙方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