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當世界正在為重回冷戰而憂心不已之際,那個結束二十世紀冷戰格局的身影,已消逝在二十一世紀的烽火之中。
戈巴契夫,在新戰爭取代舊秩序、舊思惟重回新世紀的交會之際,告別他曾改變了的這個世界。
毫無疑問的,要說影響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幾個人,戈巴契夫必定列名其中。列寧在一九一七年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在全世界捲起左翼革命的風潮,歐美國家也發生巨大的社會革命思潮。中國也受到影響,中國共產黨成立,孫中山實行「聯俄容共」政策,國民黨向左轉,而台灣的社會運動則急劇左轉,文化協會分裂,台灣農民組合與日本勞動農民組合聯手反抗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世界性的左翼運動,也帶來右翼運動的崛起。日本走向軍國主義,德國走向納粹。直到一九四一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展開戰爭規模空前、死亡超級巨大的決戰,到一九四五以納粹德國失敗告終。
二戰結束,蘇聯控制被德國所占領的東歐國家,瓜分奧地利和德國,最終形成華沙公約組織(華約),而美國則與其他歐洲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由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陣營所形成兩極化世界冷戰格局於焉成形。再加上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中共取得大陸政權,冷戰的界線更延伸到亞洲,成為圍堵共產主義的島鏈。從南北韓、日本、台灣、菲律賓到越南等,一路延伸。
這個世界格局,決定了戰後亞洲的命運。包括日本戰後的再生、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乃至於一九七一年美國為了圍堵蘇俄,而採取聯中抗蘇的新戰略,使得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至今仍糾結在沒有國際身分的認同危機之中。
毫無疑問的,美國冷戰時期的策略是成功的。它迫使蘇聯進入軍備競賽、太空爭霸等,使得國家資源偏離民生,而導致民生物資的匱乏。但另一方面,卻使蘇聯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核子武器,乃至太空科技,至今仍讓對手畏懼,不敢輕啟戰端。
在這樣的大歷史格局之下,我們重看戈巴契夫,會更了解他結束冷戰,讓蘇聯解體,讓東歐民主革命,是如何改變了這個世界。唯有如此,才不會被那些西方媒體的花花草草,包括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幫必勝客拍廣告等宣傳所蒙蔽。說得直白一點,戈巴契夫終結了大蘇聯帝國,也帶給蘇聯經濟與政治非常難堪的後果。然而,以當時情境,若非如此,蘇聯能度過那些嚴寒飢餓的冬天嗎?是蘇聯的困境,逼得戈巴契夫不得不如此選擇?還是他根本聽信了敵人的建言,害慘了自己的國家?如果,他選擇鄧小平的改革路徑,先經濟開放改革,再進行政治改革,蘇聯的命運會不會有所不同?統治下的東歐國家會不會減少一些震盪,人民的生活會不會安定一點?
這些都是無法再回頭的課題。但隨著戈巴契夫的離世,隨著普亭為找回「大俄羅斯榮光」的召喚,及烏克蘭戰爭不斷擴大,再加上美中衝突,國際新冷戰局勢再度成形,戈巴契夫結束冷戰的光環己褪色為俄羅斯的悲哀。
歷史太長而生命太短,此時過世的戈巴契夫,已看不到新時代的巨變。而巨變正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