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建議透過日常的平衡復健訓練,如「進階頭眼協調運動」,伸出食指眼睛注視指尖,頭與手指反方向左右擺動,來回10-20次,可舒緩或改善頭暈。圖/北醫大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許多人都有程度不一的頭暈症狀,醫師指出,曾有患者對菜市場高度過敏,當處於背景吵雜、人多環境時,會大受刺激,頭暈症狀加重。就醫檢查確認罹患「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發作時甚至無法行走。
北醫大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李薰華醫師指出,曾有一名居住在宜蘭的75歲女性,長期受頭暈症狀困擾,嚴重時甚至無法行走。這名女患者,為了治療頭暈看遍許多醫師,有診斷為內耳不平衡,也有認為與年紀相關,為功能退化導致頭暈。
由於患者就醫多次,試過中、西藥,甚至偏方,皆未能緩解頭暈症狀;李薰華指出,這名女性,其實就是PPPD患者,一般止暈藥物幫助不大。患者因為極度不適,必須靠輪椅行動,但在透過多次前庭復健之後,頭暈不適症狀,大幅緩解,現在已能自行走路、搭車。
李薰華指出,PPPD通常發生於一次急性前庭症候群之後,可能是患者在感冒過程中病毒感染,前庭神經發炎,或是其他頭暈狀況發生後罹病。身體平衡系統,對於動作及周遭環境非常敏感,患者頭暈時會伴隨搖擺、不平衡,容易跌倒。
李薰華表示,一般頭暈患者有2成比例是PPPD,且很常與焦慮及憂鬱共病。其發生原因,可能與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相關,但目前仍未完全釐清;一般透過抗憂鬱藥物,配合平衡復健,進行治療。
由於PPPD為近年來較新疾病名稱,許多患者罹病仍不自知,也容易被誤診為一般頭暈、眩暈或焦慮。服用止暈藥物不僅無治療效果,也無法緩解不適症狀。而藉由適當的平衡復健,可助病人回復正常生活。
醫師表示,PPPD患者,藉由適當的平衡復健,可逐漸回復正常工作與生活。圖/北醫大提供
她提醒民眾,一般頭暈患者約有10%機率,為中風或是中風先兆。以衛福部雙和醫院眩暈暨平衡障礙中心資料分析,專門眩暈門診中,一年約6千名患者,有20%患者檢查後發現是「椎動脈狹窄」等血管問題,屬於中風高危險群。
貧血,偏頭痛,姿態性低血壓及血壓過高,也會引發頭暈。許多人可能緩一下就不暈了,因此對於短暫性頭暈,大多不以為意。但也有患者頭暈及不平衡感覺,超過三個月。近年中風已有年輕化趨勢,有頭暈症狀民眾,應就醫排除中風等較嚴重疾病,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