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樂團後天(27日)至台中科博館示範演出的編鐘,即是出土自湖北曾侯乙墓,距今2千多年的編鐘複製件。圖/台灣國樂團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編鐘是源自先秦時期的禮器,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今日東方世界最大的樂器,1997年文建會向湖北省博物館購置由出土原件翻模複製的「複製件」,全世界僅有三套,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重要的典藏文物;為推廣這套古樂器,台灣國樂團將自27、28日前進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一連演出6場編鐘演示,重現來自千年的古樂之聲。
台灣國樂團表示,這次演示的是出土自湖北曾侯乙墓,距今2千多年的編鐘複製件,雄偉壯麗的編鐘是由65件青銅鐘組成,總重達六噸,音域橫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能演奏出現代鋼琴上所有黑白琴鍵的聲響。
此外,外型上更以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技法將人、獸、龍、鳳、花、幾何形紋等圖樣雕刻在編鐘上,演出時神聖莊嚴,令聽眾感受到千年的王者風範。
台灣國樂團音樂家將帶來六場精彩的編鐘演示。圖/台灣國樂團提供
台灣國樂團指出,6場編鐘演示將帶來《鐘鼓樂》、《春分之音》與《霓裳羽衣曲》等多首曲目,其中由作曲家盧亮輝、李慧共同譜曲的《鐘鼓樂》,以編鐘深沈厚實的低音、雙音撞擊,揭開序奏震天動地、宏偉壯觀的氣氛,最能表現編鐘的尊榮大器。
台灣國樂團表示,而這次演示也邀請李慧重新編曲加以黃瑩譜詞,除了原有的編鐘形制,融入朗誦(演唱)、舞蹈、古箏及擂琴等樂器,並與台中市「瓊瑢舞蹈團」,以及聲樂家白玉光共同演出,加入人聲與器樂的編鐘演示,更增添樂曲氣勢與豐富性,不僅為編鐘演示創作出嶄新面貌,也為觀眾帶來新的視聽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