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勝,在名稱上的第二種解釋,是以四念處的方式來說明。也有兩種方式:有一種是依據禪經中所說:
一、觀察入息,乃至氣息消滅。二、觀察出息,止於鼻端。三、觀察息的長短,若是身體不安穩,心境大都是散亂的,則出入息都是短的。若是身體安穩的話,則出入息就會很長。四、氣息遍及全身時,身與心境都是安靜的,出入息通暢,如同喝氣一般,通遍全身。五、除去身行:意想與感受是心行,覺察與觀照是口行,出入息是身行。既然氣息遍滿全身,感受那種動搖粗糙是障礙,自然就會除去這些粗糙的感受,是名除去身行。以上五項,是屬於身念處法。
以下三項是說明受念處,棄除粗糙的氣息,以使身心安穩。六、感受歡喜。七、感受快樂:雖然有些微的歡喜,但快樂能遍滿身識,內心充滿喜悅,因此稱為「樂」。八、感受各種心行:既然快樂在心懷,必然會有相關的心所有法相伴隨。
說明心念處法,有以下三項:九、心作喜:心安止在穩定的境界上,沒有智慧的觀照,心容易沉落,以歡喜心舉發,讓它不沉沒,因此稱為「作喜」。十、心作攝:由於歡喜心的動搖散亂,容易超過常情,收攝此喜心的動亂,回到定心上。十一、心作解脫:心中不會掉舉、散亂,保持平等心念,不會有負擔,因此稱為「解脫」。
以下五項,是說明法念處。十二、觀無常:心得自在,不會被心念沉浮所敗壞,因此能觀照諸法無常,念念生滅,沒有可執著、快樂的。十三、觀散壞:觀這個身體不久當散落敗壞,並非是真實存在的。十四、觀離欲:觀此色身是眾苦之源,一心想離開它,故稱「離欲」。十五、觀滅:若心念安住在停滅的狀態,多半會有各種過失與障礙,所以不希望安住在滅中。十六、觀棄捨:觀照各種心念,都會有過失與障礙,是名「觀棄捨」。
此項十六特勝的觀法,能覺察所有出入息的出入情況,所以是屬於智慧的性質。但因是論述非創作,又無經文可查證,所以,不敢肯定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