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育安
三千多年前,中國的《爾雅》曾指出:具有兩隻腳且有羽毛的動物稱為鳥,這種說法在以前可能說的通,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物科技的技術也日新月異。自從「無鱗雞」於1954年,在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家禽系實驗室農場問世後,推翻了《爾雅》對於鳥類的定義。
有翅不飛 奔跑取代
此外,鳥類有羽毛就會飛嗎?當然大部分的鳥類都會飛,但是有些鳥類有羽毛卻還是不會飛,如駝鳥、鴯鶓和食火雞等,這些鳥類不會飛的原因除了體型大外,例如駝鳥的體重約150公斤左右,其他的原因為牠們的翼退化,沒有真正的飛羽,牠們雖然無法飛行,但能快速的在地面上奔跑,這樣的鳥類稱為「走禽」。
腿短難行 只能蹦跳
另外,小朋友你們在戶外,有沒有注意到鳥類行走的方式呢?你們可能有看過有些鳥類一生都是用跳的行走,例如麻雀;有些鳥類是用走的,例如鷹;有些鳥類是能走又能用跳的走路,例如白尾八哥。然而,這些鳥類為何只能用跳的而無法用走的呢?一定是牠的身體結構和其他會走路的鳥類有所差異,這些用跳的鳥類,牠們的腿和其他會用跳和走的鳥類相比的話,其腿和腳脛間的距離比較短,且腳脛下方處的跗骨和趾骨間沒有關節臼,使得脛骨和跗骨之間的關節無法彎曲,因此只能用跳的方式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