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不抱怨 賴佩霞擁抱幸福 文/張瀞文 |2022.08.16 語音朗讀 806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經過練習後,賴佩霞已能在日常對話中不抱怨,並且清楚表達內心的需要。 圖/余承翰、賴佩霞提供 賴佩霞(右)感謝第1段婚姻帶給她的成長,使她看見內在更好的自己。左為第2任先生謝志鴻。圖/余承翰、賴佩霞提供 賴佩霞表示,無論跟誰和解、內在需求是什麼,都要記得「喜歡自己」。 圖/余承翰、賴佩霞提供 賴佩霞的媽媽(左)未婚生子,讓賴佩霞(右)成為沒有父親的混血兒。 圖/余承翰、賴佩霞提供 面對生命的遺憾和糾結,賴佩霞直視生命的傷痛,踏上改變自己的旅程。 圖/余承翰、賴佩霞提供 文/張瀞文談生命裡的和解,賴佩霞絕對有資格。 今年59歲的賴佩霞擁有過許多身分──18歲成為藝人,從歌手、演員到主持人,這幾年,她是知名的心靈作家,也是許多人在處理生命關係的心靈導師。能夠帶領人們面對生命的挑戰、容受痛苦,並非賴佩霞天賦異稟;賴佩霞生命的豐厚,一開始是以「苦難」的形式呈現。母親未婚生子,讓她成為沒有父親的混血兒,成長過程受盡歧視與排擠。渴望家庭的她帶著期待走入婚姻卻經歷婚變。離婚不但使她夢想粉碎,也讓她恐懼──她步入和母親相同的命運,成為單親媽媽,「更可怕的是,我也開始抱怨起老天爺的失職。」 人生前半場最重要的3個人,帶給她的全是傷痛與失望,長達30年的時間,賴佩霞淡出演藝圈,轉向心理諮商,不斷直視生命的傷痛,一次次走上和解之路,踏上改變自己的旅程。接觸成長課程 內在強大後援「(生命的遺憾和糾結)不是你不去理會就不在,它會在你身體不舒服、意志不佳、狀況不好時反撲,若你希望活得輕鬆自在,就好好處理,才不會拖累與『源頭』無關的人。」賴佩霞說,人生到了某個年紀──有些人是小孩長大離家、有些人是退休,每個人時間點不同,會期待人生的圓滿,開始自問:「我的人生是什麼?」會整理過往人生:「我要帶著不甘心、不圓滿走人生的路嗎?有其他選擇嗎?」也愈來愈常在夜深人靜時望著枕邊人:「這個人是為我的人生加分?還是讓我能量耗損?」 只有把最重要的第一層關係理清時,才有可能享有幸福、快樂、美好的人生下半場。賴佩霞不到25歲就結婚,8年後離婚,帶著5歲和1歲的女兒,以及僅有的6萬元現金,獨立生活。第1段婚姻讓賴佩霞赤裸裸看見自己從來不了解的負面性格,她甚至自我懷疑:「我真的那麼不值得愛嗎?」還好,當初為了成為更好的母親而接觸成長團體、希望提升自己輔導專業進而學習心理諮商,這些課程與方法,讓賴佩霞在面對離婚的椎心刺骨時,有強大的後援。釐清問題根源 說出真實感受她知道,很多事情要從自己的生命釐清。她也看見,從小,「你跟我們不一樣」等的排擠語言常常刺傷她,讓她總在找尋「歸屬感」。她開始練習看見自己需要什麼、被什麼困住,看清楚為何在關係中受苦,勇敢說出需求。經過這麼多年的練習,她已經能夠在日常對話中不抱怨,而是如實陳述觀察到的事實、說出心裡的感受、表達內心的需要。她也清楚,所謂和解,最重要的是,離開一段關係之前,必須清理其中的糾葛,才能往下一個階段邁去;於是賴佩霞把自己活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並感謝那場婚姻帶給她的覺醒與成長。人生邁向新階段 發揮正能量對於第1段的婚姻,賴佩霞不認為「失敗」,而稱之「完美的過程」,讓她看見內在更好的自己,在第2段婚姻來時更知道如何經營親密關係。受訪時,賴佩霞對於現在的人生「非常滿意,如魚得水。」回首來時路,她終於可以篤定地說:「賴佩霞的人生一直都沒有問題,她一直是這麼美,只是我有沒有看見。我一直在這條路上走。」賴佩霞提醒,無論跟誰和解、內在需求是什麼,都要記得「喜歡自己」最重要,「因為你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你不喜歡自己,很難喜歡這個世界。」而已經走完和解之路,即便有小小的誤解也「每天都可以和解」的賴佩霞,現在的人生彷彿又進到了另一個階段。她成立一個「好好說話」學會,帶著大家學會「好好說話」。「我還挺興奮的。人生已經到了下半場,我要留下什麼給這個世界?我學諮商學了那麼久,從3歲開始在教會裡仰望聖光到現在,我如何能夠在生命裡的苦,看見它背後的愛。我應該跟大家分享。」 「若我不在乎我自己,誰會在乎我;當我只在乎我自己,人生又有何意義。」賴佩霞這樣說,現在的她,人生的糾結已經梳理、遺憾也都面對處理了,有力量去創造一個比自己更重要的改變。很多人感到孤獨,是因為沒有好好說話,多ㄧ些溫和、彈性、空間,關係就會好很多。在賴佩霞的書《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中,有一些溫暖的提醒:1 想與他人好好對話、溝通,先從認識自己開始。2 把你在家庭外的溫暖平和,帶回家庭中。3 好好說話,好好聽對方說話。4 想想,為別人貼標籤時,心裡真正想說的是什麼?5 有時,不急著說話,也是一種溝通方式。6 仔細聽:批評,隱藏著我未滿足的需要……7 當我們說「我需要被……」時,意味著解藥在他人手上。8 「不要」什麼,不等於你知道自己「要」什麼。9 想要有好的人際關係?仔細觀察身邊人的「需要」。10 允許對方說「不」,才有可能進入到交流及溝通。本版與聯合報「橘世代」周報合作 前一篇文章 律師歌王蘇明淵 訴訟案入歌唱出正能量 下一篇文章 2度面臨生離死別 龍千玉轉念放下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2【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3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4祈福.勝尾寺2025.10.2005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6【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7【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8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09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10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看前輩搶救生命 魏國珍走向外科之路肺癌權威陳晉興 每年執刀1400台林彥雄行醫花蓮 從小鎮醫師到院長蔡景耀醫病醫心 助病人重見光明心放寬常感恩 隨遇而安珍惜當下自在人生下半場 秦漢享受一個人 作者其他文章99 歲騎士郭深森環島 全家相伴逐夢斜槓部落客嫺人 退休不退場莫昭平、古競祥 退休相處練習曲 磨出幸福時光只要外婆快樂!家族齊心出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