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慧珠
文/吳慧珠
在小金門烈嶼的九宮碼頭,爸爸牽著我的小手跨上竹筏,再大步跨上搖搖晃晃的交通船駛向水頭碼頭,快到岸時再小心翼翼的跨上竹筏,搖到岸邊,才到大金門。
這就是我小時候坐船的經驗。雖然常常暈船甚至會吐,還是想跟著爸爸到大金門買糖果、餅乾、日用品和兌換汶萊幣等。
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家裡要蓋樓房,爸爸在建材行仔細的挑選所需的磁磚顏色和樣式,他專注的模樣,到現在我仍然歷歷在目。
爸爸非常關注金門大橋的興建,常常聽他訴說建橋的大小事。等了好多年,大橋終於開工,一定要陪著爸爸到港口,看他認真地數著從烈嶼和大金門兩端分別建造的橋墩數量,期待著兩邊的橋墩能盡快連結起來!
在爸爸人生最後的階段,大橋尚未完工,我回到故鄉和哥哥嫂嫂一起陪伴爸爸,經常需要大小金門來回奔波就醫,爸爸的體力一日不如一日。有一回爸爸下船後,像往常一樣走路上岸,感覺這一小段顛簸的河堤路變得好長。上岸後,看到爸爸的小腿破皮流血了,剎那間我似乎懂了爸爸為何那麼期待大橋完工。
又有一次,當船即將靠岸時,看到一輛救護車準備上船回小金門。爸爸靜靜的看著我說:那是他熟識的長者要回家了。我體悟到:一輩子生活在小金門的居民,他們經歷了老、病、死時,要過這個海是多麼的艱辛呀!他們內心是多麼渴望有一條便捷的大橋!
一○八年底,就在我參加水陸法會期間,接到家人電話通知,於是緊急搭機前往金門醫院,陪伴戴著氧氣罩的爸爸,一路搭乘救護車上船回家,這時的爸爸沒有力氣言語,但他以眼神和手勢表達對照顧者的感恩,靜靜接受這一刻的到來。
近日聽到金門大橋即將完工的消息,想起陪伴爸爸的時光,不禁潸然淚下。期盼很快的可以帶著子孫通過大橋,回到故鄉,回味和家人的成長足跡,體會在烈嶼「老病死生」的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