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分發入學名額遠大於登記人數,學士班寄存名額可能開始變多。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分發入學將於8月12日放榜,但今年分發名額遠大於登記人數,缺額總數上看1.4萬,學生數少且優先選填公立大學,私立大學部分科系恐面臨招不滿人的窘境。老牌私立大學亦開始考慮寄存學士班招生名額,走精緻化發展並調整招生策略,盼撐過招生寒冬。
受到少子化和考招變革影響,重考生人數大減,根據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統計,今年分發入學提供3萬9350個名額,卻僅有2萬5297人登記,名額首大於登記人數。即使所有學生均順利分發,缺額仍達1.4萬。
升學輔導專家藍天予談到,缺額基本盤上看1.4萬,前端私校可能開始面臨招生困境,但並非學校辦學不佳,而是生源數不足而輪不到。少子化已是大趨勢,即便明年重考生回流仍是杯水車薪,招生名額恐會持續多於學生數。
公校吃香 私校陷招生焦慮
考分會統計,今年回流後考試分發總名額前2名為文化大學2635名、淡江大學1965名,8所私立大學分發名額破1000。私校名額多,但學生數少且青睞公立大學,也讓私校陷入招生焦慮。
因應少子化趨勢,教育部2014年便實施招生名額寄存制,學校可評估每年招生狀況自我調控,將未用上的名額寄存,待招生狀況好轉時再取回。
文化大學教務長方元沂表示,優久聯盟部分私校均開始思考寄存學士班名額,文大學士班過去均無寄存,今年開始規畫精緻辦學規模,「私校招生員額不再是略減而是開始大瘦身。」
台大註冊組組長李宏森則評估,頂大仍不會有缺額焦慮,但中、後段學校缺額將相對嚴重,過去寄存名額是以碩博班為大宗,今年起部分學校學士班寄存名額可能變多。
寄存難取回 改變招生策略
教育部統計,近5年來大專校院主動調減的寄存名額約1.2萬名,但實際取回的名額少之又少,僅174名。學者評析,寄存雖成常態,但少子化下難再有契機取回,寄存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是要從招生策略著手改變。
東吳大學教務長詹乾隆談到,私校找出發展特色之餘也要鞏固既有的強項,東吳大學便持續強化法、商學院以及人文社會學院等院系特色,密切對接未來就業市場,讓學生入學前就了解職涯規畫和未來進路。
詹乾隆也說,東吳目前未有學士班名額寄存考量,雖然寄存已是常態,但問題不是寄存就能解決,且少子化不會反轉,寄存後評估也沒有契機再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