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正文
電影開始,呈現的是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寬闊的荒野景色,畢佛利先生以滄桑聲調吟誦著一段美國詩人艾略特「生命如此漫長」的詩句,來詮釋他妻子的現況;以「我們圍著有刺的梨樹,但是,沒有人能與有刺的梨樹一同生活」來形容妻子的脾氣暴躁與情緒不穩;離家前,他還安排與印地安女管家喬娜的面試,留下了最後的溫柔。
畢佛利的失蹤,讓分居各處的三個女兒紛紛趕回了這個讓人敬而遠之的家;當她們再次齊聚時,等到的卻是父親自殺身亡的惡耗。
不想再當瑕疵品
平日疏離的家族成員,因畢佛利先生的葬禮再聚,用餐時,母親薇奧莉特刻意挑起長女芭芭拉丈夫出軌的難堪,以「你永遠都比不過那些年輕女生」來揭露兩人因婚外情分居的事實;也嘲笑次女凱倫沒有眼光看上油腔滑調的未婚夫:「哈哈,他可是結了三次婚的男人,婚禮不會成功。」她以一連串惡言惡語攻擊著每位家人,直到母女大打出手;導演以一場輕鬆祥和的餐敘,帶出她多年來吸毒、酗酒、躁鬱、藥物成癮的事實。
觀眾不禁好奇,在母女劍拔弩張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陳年往事與祕密?這個全身帶刺,固執、逞強,甚至刻薄的母親;這位以愛為名,卻句句出口傷人且不斷與周遭為敵的女性,憤怒情緒究竟由何而起?
自始至終,母親都用外表的強硬掩飾內心的悲傷,再將自己悲劇的童年復刻在女兒的身上。因此,三個女兒為了避免母親惡毒的訕笑與批評,都把各自痛苦隱藏。正如小女兒所說:「她可不想被母親當瑕疵品看待。」為了不被母親扎傷,她們早已學會保持安全距離。
狂笑中帶著悲苦
《八月心風暴》由特雷西·萊特(Tracy Letts)編寫的著名舞台劇改編,是部層層剝離家庭黑暗卻收不了尾的孤獨故事;他將女性「狂笑中帶著悲苦」的形象、「堅強中帶著壓抑」的無奈,不著痕跡的融入角色中。導演沒有細細追溯家庭問題其來自何,卻以最貼近現實的劇情呈現;他將這些若隱若現的關係,矛盾重重的家庭,千瘡百孔的生活,看似有些不可理喻,但又顯得合乎情理的混亂,穿插在令人咋舌的劇情中,緊迫盯人的戲劇張力,讓觀眾幾乎透不過氣來。
無可迴避,不管是母女異心,手足疏隔或者家族暗流,都在這個家庭內逐一引爆。女性本就是心思細膩又獨特的個體,身為母親的女性,常會因而變得更加敏感沮喪,而母女關係,又總是更為複雜的,不論是想像,還是現實。
影片最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尖銳難解的問題,但是沒有答案。導演約翰威爾斯讓女兒們相繼離開,沒有回頭,他用電影讓我們體會喧囂下的孤獨,歡笑中的悲苦,或許如此,我們才會發現,故事是如此的接近真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