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語摘》是呂坤晚年的著作,分內外篇,內篇又分「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等七門;外篇則有「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等九門。
呂坤談這些道理,「不侈語精微,以篤實為本;不虛談高遠,而踐履以為程。」被認為比「陸學末派」的猖狂和「朱學末派」的迂僻,要好得多了。
翻閱《呻吟語摘》,確實能感覺呂坤觀察的細密和說理的平實,試舉兩條作為例證:
其一,他談人才與所擔負責任之間的關係時說:「任有七難:繁任要提綱挈領,宜綜核之才;重任要審謀獨斷,宜鎮靜之才;急任要觀變會通,宜明敏之才;密任要藏機相可,宜周慎之才;獨任要擔當執持,宜剛毅之才;兼任要任賢取善,宜博文之才;疑任要內明外暗,宜駕馭之才。天之生人,各有偏長。國家之用人,備明群長,然後投之所向,輒不濟事者,所用非所長,所長非所用也。」如何用人,正是當政者的首要思考。
其二,他對「君子」共事的看法:「君子與小人共事必敗,君子與君子共事,亦未必無敗,何者?意見不同也。今有仁者義者禮者智者信者五人焉,而共一事,五相濟則事無不成,五有主則事無不敗。仁者欲寬,義者欲嚴,智者欲巧,信者欲實,禮者欲文;事胡以成?此無他,自是之心勝而相持之勢均也。歷觀往事,每有意見相爭,至亡人國家、釀成禍變而不顧,君子之罪大矣哉!然則何如?曰:勢不可均,勢均則不相下,勢均則無忌憚而行其胸臆。三軍之事,卒伍獻技,偏裨謀事,主將斷一,何意見之敢爭?然則善天下之事,亦在通者當權而已。」
既是「君子」,則難免擇善固執,不能「通權達變」,由於「人各有抵死不能變之偏執」,因此即使都是君子,因為各有堅持,甚至於造成「亡人國家、釀成禍變而不顧」的地步,豈不是令人為之扼腕!
像這樣平實扼要的箴言,《呻吟語摘》中俯拾即是,而他所說:「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的話,更可以作為你我的座右銘。
(作者為世新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