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能力、情操和氣度,都是透過行動表達出來的。人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六識,來創造福報,領受生活的喜悅,以及追求意義和價值。
這六根六識運用自如,生活適應與工作表現,就會順利推展,內在的智慧和潛能也就得到開展。因此,一個人培養六根六識的活潑效能,不被物欲和偏見所欺矇,是很重要的修持。
有一次我到美國加州西來寺演講旅行,空閒就在佛寺散步跑香。朋友看到寺院優美的庭園裡,擺設著一隻石雕的烏龜。朋友問:「佛寺裡擺設石雕烏龜,不知其義如何?」結果大家都把目光投到我這裡,等待著我的解釋。
於是我引用《阿含經》中,佛陀說的故事:有一天一隻烏龜正從容地往大海爬行,牠伸出頭仰望,用四隻腳爬行,後面拖著尾巴保持平衡。霎時出現了一隻野狗,衝過來想吃烏龜。牠警覺到危險,便收起四雙腳,把頭和尾巴一起收在硬殼裡。野狗咬來咬去,動不了牠,只好悻悻然離去。野狗遠離去之後,烏龜又伸出頭尾和健壯的四隻腳,繼續往前邁進。
佛用這個故事,比喻我們每天使用六根和六識,為了實現人生,締造幸福和法喜。但是六根六識,一旦遭到引誘和構陷,就要收斂起來。六根六識一旦陷入錯誤的想法,如敵意、貪婪、嗔怒、我慢等等,就要收歛才行。
《涅槃經》裡另有一個盲龜浮木的比喻:大意是說一隻盲龜本來住在大浮木的洞裡,被風浪打散以後,在大洋裡漂流,再也找不到浮木。有一天奇蹟似的浮木又出現在身旁,盲龜正巧又爬進那洞裡,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佛指出:一般人的心識,就像在識海波濤中漂流的盲龜,現在已經找到了覺悟木筏,就該珍惜慶幸。
每個生命都用根識來營生。但若耽溺於美色、美味和安逸,一旦貪婪成性,就會陷入危機。我們若見不得人好,記掛仇恨,怒火中燒,長此以往,就有諸多障礙。我們若分別彼此,挑撥離間,甚至操作族群對立,就會有嚴重的災難和危機。所以要用根識,也要收斂根識,這便是覺悟。
幾年前,佛光山辦的佛學研討會上,來自斯里蘭卡的法師,送我一隻磁做的烏龜,尺寸約巴掌大,龜腹裡裝著紅茶。我珍惜地放在佛桌上。茶代表清醒,龜體代表珍惜佛緣和修持。
(作者為心理諮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