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研究新發現 海洋微型塑膠傳輸途徑

曾博群 |2022.08.04
889觀看次
字級
海大實驗室成功證實微型塑膠在海洋與大氣相之間轉移的步驟和機制。圖/海大提供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與輔仁大學化學系最新研究證實,海洋飛沫或氣膠(sea spray)的形成可將水體中的微型塑膠傳輸大氣環境中,而海洋中的膠體則扮演黏著及濃縮微型塑膠的關鍵角色,提供了微型塑膠於海洋中「消失」的可能原因和新研究方向。

許瑞峯助理教授表示,這研究的緣起是在查找國際文獻的過程,發現許多位於低人為活動的開放海域的大氣中仍然可測得微型塑膠,除了是大氣本身的沉降外,也推測經由海浪拍打所產生的氣泡破碎後可能把漂浮於海表面的微型塑膠噴出至大氣。

但目前學界針對海洋微型塑膠的宿命大致著重於下沉的機制研究,鮮少提及水氣交換的可能性。有鑑於此,海大團隊與輔仁大學李竹平助理教授研究團隊經由多次實驗室模擬終於成功證實微型塑膠在海洋-大氣相之間轉移的步驟和機制,提供微型塑膠在環境宿命和傳輸的獨特見解。

許瑞峯助理教授也提到,目前全球塑膠生產量已逾40億噸,估計每年至少有千萬噸因不當的塑膠廢棄物管理制度,而釋放到海洋環境,再經由風化作用形成肉眼看不見的微型塑膠,引起了人們對其對生態系統不利影響的擔憂。

研究團隊除致力於釐清微型塑膠、持久性及新興污染物的傳輸、宿命和生態風險外,相關研究成果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產出較為「接地氣」的科普訊息,落實科學轉化為科普大眾知識,以提升研究社會價值和民眾的環境覺知,使民眾正視海洋污染的嚴重性,進而一起守護海洋環境。

海洋中心主任黃志清特聘教授對此表示:「聯合國已訂定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14時程,海洋環境的保育及資源永續利用已刻不容緩。海洋中心會持續支持這樣的重要基礎研究,以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污染及環境變遷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