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從聖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此一對北宋詞人柳永的經典評述,出自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以柳永〈蝶戀花〉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作為人在尋求理想實現的必經歷程,與相應呈露出的心靈境界。就此不難看出,柳永詞的藝術成就與格局氣象,既有通俗性的面向;卻也隱含深刻的生命體驗與智慧。關鍵在於:我們究竟從何種觀點或視角,對柳永詞作展開閱讀與鑑賞。
無論在各種文學、音樂、電影等各式藝文產業中,都可能產生「叫好」與「叫座」兩種不同的現象:前者往往老嫗能解,廣受民間生活階層接受與喜愛;後者則多為知識分子所鍾情與討論,並賦予其獨特的價值與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文學作品的發展,同樣也存在著「文人化」與「商業化」的現象與型態差異。
柳永詞之所以流傳甚廣,風靡當時,實與他的活動場所與創作背景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柳永經常流連於歌樓酒肆,與歌女和樂師皆有密切的接觸。正因這樣的生活與創作背景,無形中,便使柳永詞朝「商業化」的方向發展。所謂文學作品的「商業化」,具體而言,即指文學創作,成為如商品經濟中的供需關係產物,是日常必需品且普及於社會生活。柳永的詞,正好具備上述「商業化」所需的內容條件。
例如,柳永多用俚俗直白的生動口語入詞,加上其詞內容,多描述倡優伶人的生世遭遇、男女私情的悲喜心事、士人應試不得志心境、羈旅行役的愁苦心聲。這些主題,全是出於庶民階層的所思所感,再配合柳永善用情景交融的鋪敘表現手法,尤能打動百姓之情感心理,引發巨大共鳴;卻也因上述緣故,不少文學評論者將柳詞評為「通俗」(甚至「卑俗」)。有趣的是,這反倒成為奠定柳詞文學成就的關鍵要素。
相反地,所謂文學的「文人化」,意即文學創作,是以「文人」這一特定身分或團體為主的產物,而不必與庶民階層相關,甚至可脫離民間生活外。所以,如持「文人化」之觀點評斷柳詞,自易覺得柳詞卑俗不堪,完全無涉於超邁高遠的生命志向、家國情懷與高級審美趣味。但類此觀點,其實俱是基於「文人化」的觀點而有的見解。如從上述文學「商業化」的發展角度觀察與評價柳詞,或許才能給予柳詞更適當的理解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