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吃護地球 30種未來食物列日常菜單

 |2022.08.03
2364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全球健康意識抬頭,國際不斷提倡環境永續議題,因此不僅吃得營養健康,也要兼具環境友善及多元化的「植物性飲食」,逐漸成為現代人飲食新趨勢。專家建議,可多攝取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類、堅果與種子類等4大類食物,更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危機。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如水果、蔬菜、穀物(尤其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類等,並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取。

許惠玉說,植物性食材具有零膽固醇、較好的脂肪、豐富膳食纖維、植化素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特色,有利於改善血脂和膽固醇、有益腸道健康、抗衰老。

許惠玉表示,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相較於食用較少的族群,可降低16%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罹患風險、32%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這些基於植物來源的飲食,也逐漸成為許多國家及醫學機構所建議的飲食方針。

植物性飲食,漸成為許多國家及醫學機構所建議的飲食方針。圖/pexels

許惠玉指出,隨著全球暖化加劇,若攝取蛋白質長期依賴動物性來源,無形加重對環境的負擔,近年全球蔚為風潮的植物性飲食,可減少20到30%溫室氣體排放、土地用量和用水量,亦可改善生態多樣性,多樣化種植可避免耗盡土壤養分,減少損害野生動物和水資源汙染。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根據台灣民眾飲食習慣,嚴選台灣在地「未來食物」清單,涵蓋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類、堅果與種子類等多元食材,營養師莫雅淳分享,民眾日常飲食中實踐植物性飲食的分法,建議選用當令、在地、新鮮和簡單未過度加工的植物性飲食。

主餐:可選擇未精製的糙米飯、五穀飯,並至少占主食類的1/3,避免精製穀物。

配菜:為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主菜優先選擇搭配多種蔬菜的半葷素料理,避免大塊肉類,並可適度選擇豆類及其製品取代肉類,每天建議攝取2份。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建議3餐可攝取多種不同顏色蔬菜,廣泛攝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

點心:可選擇新鮮水果、無調味堅果種子類;飲品選擇無糖豆漿、燕麥飲品、牛奶加麥片等;避免選擇含糖飲料或果汁。

圖/123RF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