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吃護地球 30種未來食物列日常菜單 |2022.08.03 語音朗讀 238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全球健康意識抬頭,國際不斷提倡環境永續議題,因此不僅吃得營養健康,也要兼具環境友善及多元化的「植物性飲食」,逐漸成為現代人飲食新趨勢。專家建議,可多攝取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類、堅果與種子類等4大類食物,更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危機。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如水果、蔬菜、穀物(尤其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類等,並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取。許惠玉說,植物性食材具有零膽固醇、較好的脂肪、豐富膳食纖維、植化素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特色,有利於改善血脂和膽固醇、有益腸道健康、抗衰老。許惠玉表示,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相較於食用較少的族群,可降低16%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罹患風險、32%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這些基於植物來源的飲食,也逐漸成為許多國家及醫學機構所建議的飲食方針。植物性飲食,漸成為許多國家及醫學機構所建議的飲食方針。圖/pexels許惠玉指出,隨著全球暖化加劇,若攝取蛋白質長期依賴動物性來源,無形加重對環境的負擔,近年全球蔚為風潮的植物性飲食,可減少20到30%溫室氣體排放、土地用量和用水量,亦可改善生態多樣性,多樣化種植可避免耗盡土壤養分,減少損害野生動物和水資源汙染。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根據台灣民眾飲食習慣,嚴選台灣在地「未來食物」清單,涵蓋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類、堅果與種子類等多元食材,營養師莫雅淳分享,民眾日常飲食中實踐植物性飲食的分法,建議選用當令、在地、新鮮和簡單未過度加工的植物性飲食。主餐:可選擇未精製的糙米飯、五穀飯,並至少占主食類的1/3,避免精製穀物。配菜:為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主菜優先選擇搭配多種蔬菜的半葷素料理,避免大塊肉類,並可適度選擇豆類及其製品取代肉類,每天建議攝取2份。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建議3餐可攝取多種不同顏色蔬菜,廣泛攝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點心:可選擇新鮮水果、無調味堅果種子類;飲品選擇無糖豆漿、燕麥飲品、牛奶加麥片等;避免選擇含糖飲料或果汁。圖/123RF 前一篇文章 高中引進外籍英語師計畫 8年校數成長4倍 下一篇文章 推廣無塑輕旅 環保署邀民眾一起登山、揹水、奉茶 熱門新聞 01渥太華佛光山 授海狸童軍領巾2025.11.1702警告日本 陸黃海軍演、籲暫勿遊日 2025.11.1603【詩】遊園地.競馬場2025.11.1704墨西哥熱氣球節 高空爭豔2025.11.1605【閃文集】貓咪成長的魅力2025.11.1806克林姆富家女肖像畫 估值46億元2025.11.1707【快樂塗鴉簿】熱鬧的內灣小鎮2025.11.1708AMR機器人 是什麼?2025.11.1709芬普尼毒蛋 又爆4萬顆流入市面2025.11.1610落葉刺繡 巴西百鳥寫真集2025.11.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三重二二八公園 紫色花瀑優雅垂落北市府新壽解約 輝達落腳北士科定案特富野古道美景 接連獲獎阿里山區 石虎現蹤請病假未逾10日 資方不得不利處分山谷燈光節 下周末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