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吃護地球 30種未來食物列日常菜單 |2022.08.03 語音朗讀 236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全球健康意識抬頭,國際不斷提倡環境永續議題,因此不僅吃得營養健康,也要兼具環境友善及多元化的「植物性飲食」,逐漸成為現代人飲食新趨勢。專家建議,可多攝取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類、堅果與種子類等4大類食物,更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危機。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如水果、蔬菜、穀物(尤其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類等,並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取。許惠玉說,植物性食材具有零膽固醇、較好的脂肪、豐富膳食纖維、植化素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特色,有利於改善血脂和膽固醇、有益腸道健康、抗衰老。許惠玉表示,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相較於食用較少的族群,可降低16%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罹患風險、32%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這些基於植物來源的飲食,也逐漸成為許多國家及醫學機構所建議的飲食方針。植物性飲食,漸成為許多國家及醫學機構所建議的飲食方針。圖/pexels許惠玉指出,隨著全球暖化加劇,若攝取蛋白質長期依賴動物性來源,無形加重對環境的負擔,近年全球蔚為風潮的植物性飲食,可減少20到30%溫室氣體排放、土地用量和用水量,亦可改善生態多樣性,多樣化種植可避免耗盡土壤養分,減少損害野生動物和水資源汙染。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根據台灣民眾飲食習慣,嚴選台灣在地「未來食物」清單,涵蓋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類、堅果與種子類等多元食材,營養師莫雅淳分享,民眾日常飲食中實踐植物性飲食的分法,建議選用當令、在地、新鮮和簡單未過度加工的植物性飲食。主餐:可選擇未精製的糙米飯、五穀飯,並至少占主食類的1/3,避免精製穀物。配菜:為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主菜優先選擇搭配多種蔬菜的半葷素料理,避免大塊肉類,並可適度選擇豆類及其製品取代肉類,每天建議攝取2份。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建議3餐可攝取多種不同顏色蔬菜,廣泛攝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點心:可選擇新鮮水果、無調味堅果種子類;飲品選擇無糖豆漿、燕麥飲品、牛奶加麥片等;避免選擇含糖飲料或果汁。圖/123RF 前一篇文章 高中引進外籍英語師計畫 8年校數成長4倍 下一篇文章 推廣無塑輕旅 環保署邀民眾一起登山、揹水、奉茶 熱門新聞 01社論--撕裂的人心如何縫補2025.07.2402【詩】星紅仙人球2025.07.220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天堂到地獄 4-12025.07.2204【利人利己】健康素食觀2025.07.2205【詩】戀戀古城2025.07.2306全球佛青聚新馬寺 探討永續發展2025.07.2207【創作花園】 挑戰養蠶寶寶2025.07.2408手推車教室 點亮貧童未來2025.07.2309川普星際之門計畫卡關 波及 AI 供應鏈2025.07.2310菲國宗教和諧共融 三好教育見證2025.07.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南投2部落遷埔里 明年取得土地U12世界盃 中華小將灌13分擊退澳洲睽違20年 湯智鈞世大運反曲弓奪金世大運 中華隊再添3銀入袋台版合掌村 探索祕境2025潮台北 打卡可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