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Omicron疫情爆發至今,累計死亡人數昨突破8000人,達8040人。分析國內致死率高原因,除高齡者染疫後多為重症,治療難度增加外,國內多名專家、醫師認為,DNR占比偏高也是原因之一。去年指揮中心分析死亡原因,有1成7簽署DNR,但據《聯合報》分析今年死亡案例數,簽署DNR比例已達3成6。
應用時機不恰當 恐造成枉死
DNR(Do-Not-Resuscitate),即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據《聯合報》統計今年8023名死亡個案,其中2919人簽署DNR,占比達36.4%。其中,女性占4成、男性6成。據悉,9成9以上簽署DNR的死者與共病纏身,僅22名簽署DNR確診死者無任何慢性病或其他共病,占比0.7%,最年輕無共病死者僅30多歲。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兆勳認為,今年DNR占比偏高,應與機構住民染疫率高有關。機構住民體弱、常住院,入住機構時,多會被問是否要簽署DNR ,也可能是背後有各種因素,造成DNR應用時機不恰當,「現在回頭講都是傷害。」
為此,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從去年7月迄今2度修正《疫情期間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以期減少紛爭,並於去年8月公布《台灣新冠肺炎安寧緩和醫療建議手冊第1版》。
簡易版新冠安寧照護 8月中完成
今年染疫死亡個案較多,許多確診者不在安寧病房過世,為讓沒有接受過緩和醫療訓練的醫護人員有所依循,預計8月中旬完成第2版(簡易版)。
至於放棄急救插管的紅線應該畫到哪?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陳鵬宇表示,判斷標準為有無機會拔管及肺部功能,若狀況極差,估插管後2周無法拔管,須氣切裝呼吸管,傾向不插管急救、不電擊。
本土昨新增2萬1273例、境外移入228例,死亡60例,新增156例中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