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不久,都市漸漸繁榮,但是鄉下地方,尤其是劉興欽大師生長的新竹橫山鄉大山背村這樣的窮鄉僻壤,交通依然不便,生活更是困苦。
大山背村位於山上,山坡陡峻,土壤貧瘠,又缺少水源,少有人耕種水稻,種得最多的是番薯。番薯,這種植物,非常耐旱,而且成長快,葉子和地下莖果都可食用,藤莖也可以當牛的飼料,全株都可充分利用,一點兒也不浪費,真是老天爺賜給人們最好的禮物。
番薯的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番薯的維他命C是所有薯類中含量最高的,維他命E含量也比糙米高兩倍、還有豐富的袌胡蘿蔔素、鉀,經常吃番薯可降低膽固醇、抗癌、防止便秘、健胃整腸,中醫學裡認為番薯含豐富乳汁,可以補中益氣。台灣在最困苦的年代,就是靠番薯養活許多人,而且讓大家活得健健康康的,番薯這種人們視為「臭賤」的菜蔬,曾經是多少台灣人的救命恩物。
在大山背村,遍地都可以見到生長茂盛的番薯,只要有一點空地,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勤奮的農民都會種上番薯。連日本人來山上造林,樹木還沒長大,林下的空地上也都種滿番薯,地主也都寬宏大量,隨村人任意種植。
山上到處都種了番薯,大山背村的農民們,家家戶戶都有可觀的番薯可以收成。這麼多番薯,一下子吃不完時,農民會想出各種方法將它們製作成各式各樣的食品,除了自己吃,也可以分送親友。
從地裡將番薯挖出來後,可以將它做成各種美食。若要儲存久一點,可以刨成番薯簽,在太陽下曝曬,曬得又乾又硬,再收藏起來,就可以保存更長久。
番薯除了直接煮熟吃,或加在乾飯和稀飯裡吃之外,農家也經常變化著口味。像秋天收成的番薯,放過一個冬天,到了來春,表皮已經風乾,皺皺的,像縮了水似的,不過將這種番薯放進鍋子裡煮,並在番薯上面壓個大石頭,煮著煮著,水越收越乾時,番薯裡的糖分也漸漸溶出表面而香氣四溢,這又香又濃的味道,充滿著甜蜜的氣息,真是百聞不厭呢!這樣的番薯最好吃了,客家人都稱它為「糖番薯」,煮好一大鍋的「糖番薯」,要趁熱趕緊分送給左鄰右舍共享。
鄉下地方就是這樣,處處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而且遠親不如近鄰,有緣住在附近的人家,真的比遠在天邊的親人還要親密。只要做了任何好吃的東西,像煎好番薯餅,也要趁熱趕緊分送給鄰居吃,做好的梅乾菜和福菜要開罐食用時,也要趁新鮮就趕快吃,若一時吃不完放久了,滋味可是會變差的,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分送給鄰居共同嚐鮮,這樣除了可以吃到自己家製作的新鮮美味,連別人家的美味也都能一併品嚐到了。
番薯雖好吃,但是天天吃,還是會膩,台灣光復初期,很多窮人家三餐都吃番薯飯,或是番薯稀飯,不過打開鍋蓋,一大鍋飯或稀飯裡,難得撈到幾粒白米,都是番薯。番薯吃多了,後遺症就是會不停地「排氣」,「噗!噗!噗!」的聲音直響,經常讓小姐們羞得無地自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