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時史詩《如夢之夢》重返台北 金馬影帝莫子儀加入演出

曹麗蕙 |2022.07.25
1397觀看次
字級
《如夢之夢》改變了觀眾觀戲的經驗,主要觀眾席被放置在舞台(蓮花池)的中央,演員環繞著蓮花池演出,觀眾可在360度「環形劇場」中,一路緊跟著劇中人的回憶,進入一層穿透一層的生命回顧。圖/表演工作坊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時隔17年,表演工作坊年底將在國家戲劇院上演台灣新版《如夢之夢》,這齣由賴聲川編導、近8小時如劇場史詩的劇作,號召了莫子儀、蕭艾、屈中恆、簡嫚書、徐堰鈴、樊光耀、張本渝等30位劇場實力派演員演出上百個角色。尤其劇中主要觀眾席被置於舞台(蓮花池)中央,演員環繞著觀眾演出,讓觀眾得以透過360度「環形劇場」,一路緊跟著劇中人的回憶,進入一層穿透一層的生命回顧。

時隔17年,被稱為華人戲劇中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如夢之夢》,將在今年 12 月 27 日至隔年 1 月 7 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隆重登場。圖/表演工作坊提供

賴聲川表示,《如夢》歷經2000年台北藝術大學首演後,2002年在香港、2005年在台北國家劇院,之後也有北京與上劇場版本的製作,在中國大陸巡演了9年,至今全球演出逾200場,場場爆滿,今年重返台北的新製作,已是第六版本,「睽違17年再在台灣製作,很幸運能有這麼強的卡司。」

他並表示,新版修改不多,而是愈來愈成熟,「這齣立本來就從台北開始,回到台北演出,會刻意把感覺拉回台北,感覺更道地。」

賴聲川分享,為什麼要長達8小時,是因一句話:「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要了解一個人,必須穿過其他人的故事,觀眾8小時後,就能了解所有人物間的微妙關係。「但大家別害怕,會有3次休息,很人性化的,觀眾反而會覺得時間過很快,甚至意猶未盡。」

《如夢之夢》主題環繞著生命的追尋及人生帶來的重複生命模式,整齣戲像一次龐大的旅行。圖/表演工作坊提供

他還說明,為什麼會想把觀眾置入蓮花池,是因當初在印度菩提伽耶寫劇本大綱時,看到信徒都繞著神聖物體—舍利塔,「對劇場而言,神聖物體就是觀眾,因此發明了讓觀眾在舞台中間的蓮花池裡,演員繞著觀眾演出。」

他笑說,因為演出時間和舞台設計的關係, 2000年在北藝大首演後,本以為會成為絕響,沒想到之後能在世界各地演出,且竟然有觀眾看10次以上,還成立粉絲俱樂部。這幾年一直希望讓台灣劇場增加重量和厚度的賴聲川,認為8小時戲長的《如夢之夢》是一個機會,「要有信心,《如夢之夢》可以很深奧,也深具娛樂價值。」

《如夢之夢》主題環繞著生命的追尋及人生帶來的重複生命模式,整齣戲像一次龐大的旅行,從主角的生命末端開始,劇情橫跨台北、巴黎到上海,呈現從生到死,從痛苦到解脫的可能性。

2000年在台北首演後,多年來在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的演出。圖/表演工作坊提供

金馬影帝莫子儀飾演5號病人,他分享,2000年北藝大首次演出時,他才大學二年級,負責舞台道具製作,「22年後很有榮幸能加入演出行列,這也是我第一次和賴老師合作,希望大家和我們經歷這一場如夢似幻卻又栩栩如生的人生之旅。」

金鐘視帝屈中恆表示,在台下當觀眾看《如夢》時,就想「一定要上台演一次」,今年12月終於圓夢了。

金鐘視后蕭艾演出老去的顧香蘭角色,她說,在環型舞台上演出,似乎是長在觀眾周圍,生命在觀眾四周不同地呈現,「這齣戲更像交響樂,不同樂器、聲部、近代、現代故事如編麻花辮般編織一起,但觀眾看戲不會覺得突兀,反而能夠理解。」

《如夢之夢》12月27日至隔年1月7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

2022版《如夢之夢》由賴聲川編劇、導演,莫子儀、蕭艾、屈中恆、簡嫚書、徐堰鈴、樊光耀、張本渝等30位劇場實力派演員聯合演出上百個角色。圖/表演工作坊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