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入慈悲門,同窗共學

釋果暉 |2022.07.24
2491觀看次
字級
每天對鏡自照,不覺得有什麼差別,好像自己都沒變化。圖/Pexels
圖/法鼓文化出版
每個人的身分和生活方式或許有所不同,但都走在探索生命的人生旅途上。圖/Pexels

文/釋果暉

從佛法來看,一切的一切,剎那都在生滅變化,並沒有恆常不變的人、事、物。若能體悟這個道理,就會知道所謂的「無所住」,沒有什麼可執著的。



自從台大農藝系畢業後,有四十年沒和大學同學們見面了。如今大家都超過六十歲,很多同學已經當了爺爺、奶奶,享受含飴弄孫之樂,也有好幾位同學退休在家。近日,透過一位仍在公部門服務的洪同學熱心聯繫,我和十幾位大學同學,得以在農禪寺水月道場有一場聚會。

我帶領著同學們參觀開山農舍、《金剛經》牆、《心經》牆、水月池,以及池旁的連廊,大家都感到非常歡喜。其中一、兩位同學曾和家人來過農禪寺,也有幾位同學曾參加我的剃度典禮,並在當時的農禪寺見過聖嚴師父。有位同學回憶道:「師父的身教、言教,在威嚴之中,也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沒有不變的我

老同學聚會一堂,有句話讓人聽了特別歡喜,那就是「你都沒有變」。十年、二十年都沒有變,看起來是同一個人,但一對照年輕時的照片,看起來就是不一樣。其實與大家見面的前幾天,我特別從網路搜尋同學們的照片,因為有幾位才剛自公部門退休不久,有一位還在中央研究院做研究呢!在「入慈悲門」後方的廊道會面時,有好幾位我竟然無法馬上認出來,直到同學們主動向我介紹他們是誰,我才回神過來,這種突如其來的情境,霎時讓自己感到靦腆情怯。

我們每天日復一日地起床、洗臉、刷牙、照鏡子,把身體當成自我,每次照鏡子,對自己的樣子早已習以為常,以為都一成不變。每天對鏡自照,不覺得有什麼差別,好像自己都沒變化,但是幾十年不見,一比對昔時照片,差別之大,判若兩人。

我們不論對自己或對別人的認識,都會有一個連續性的印象。比如這照片是我,那照片是別人,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的作用,就像看電影,因為視覺暫留的功能,所以看成連續的影片。其實從佛法來看,一切的一切,剎那都在生滅變化,並沒有恆常不變的人、事、物。若能體悟這個道理,就會知道所謂的「無所住」,沒有什麼可執著的。而無所住之中,又能發揮利他的功能,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盡形壽,獻生命

在同學會當天,我除了向幾位已退休的社會菁英表達心中的感恩,感謝他們為國家社會的奉獻;也向還繼續為社會服務的同學介紹聖嚴師父所教導的「四它」智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希望他們以此來解決各種人生困境,同時也達到安頓身心的功效。

席間,我也與大家共同勉勵,繼續保持身心健康,終身學習自利利人。已經當祖父母的同學,要照顧孫子,生活比較輕鬆,但時間也很緊湊;有人對佛法、禪修有興趣,想要學習打坐,我則鼓勵他們參加「自我超越禪修營」,持續往後修學佛法的因緣。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我和老同學們雖然在出家、在家的身分及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我們都仍走在探索生命的人生旅途上,需要不斷精進學習。但願大家此生都能如聖嚴師父所勉勵的話,做到「盡形壽,獻生命」。

(摘自《平安最幸福》,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釋果暉

1958年出生於台灣雲林,1985年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200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聖嚴法師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農禪寺都監、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法鼓山僧團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聖嚴法師2005年傳法法子。2018年接任法鼓山僧團第6任方丈。另著有《止觀禪──打開心門的鑰匙》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