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墾丁鵝鑾鼻公園五年前施工時發現史前遺跡,清華大學考古團隊搶救挖掘發現,這是目前太平洋島嶼最古老、面積最大的貝器加工場遺址,距今約四千年。因是考古重要發現,且具文化觀光潛力,屏東縣政府協助保存遺物,未來研究展示,並將提報為縣定考古遺址。
鵝鑾鼻公園老舊賣店因建築安全隱憂,墾管處二○一七年斥資上億元,改建現代化綠建築,包商施工時在淺層地底發現人骨和石棺,依規定停工。遺址位於地下三至五公尺,六十六年前已發現史前石板棺且小面積挖掘,命名鵝鑾鼻第一遺址,列入「列冊考古遺址」,這次賣店工程意外踩到「文資地雷」,受託調查的清大考古團隊,挖出大面積且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史前寶藏。
計畫主持人清大副教授邱鴻霖說,挖掘的定年結果,鵝鑾鼻第一遺址有密集人群活動時間,落在四千二百至三千八百年前,墓葬出土五十具,十具有使用石板、珊瑚礁葬具,可藉此了解史前人類的埋葬形式,對人體特徵也可進一步研究;大量出土的陶器、石器和貝器的材質和類型,是過去未見,具墾丁文化相器物特徵。
邱鴻霖說,最驚奇的是挖出大量貝器和貝料,包含成品、半成品、胚料和廢料,證實此地有一套獨特的貝器加工技術,因數量大,極可能是座貝器加工場,是台灣首見,因出土的貝型態和太平洋島嶼相似,且年代最古早,對台灣史前時代的海外互動研究,具重要意義。
「就單一遺址出土的器物類型而言,堪稱全台最多」,他說,包括各類型石製工具、貝器、貝製沙魚牙飾等,大量出土且保存良好,顯示當地生態豐富,住民發展出獨步全台的物質文化和工藝技術,極具研究和展示教育價值;因有來自台灣東部的玉石材,可藉此探索史前台灣南端與東西部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