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天氣炎熱高溫,全台用電突破歷史新高,據台電官網資料顯示,昨天下午2時左右瞬時尖峰負載高達4010萬瓩,但因多數檢修機組都已回歸,且午後光電挹注有成,昨天最大供電能力仍有4460.5萬瓩,供電燈號亮綠燈,顯示供電充裕。
儘管近期有降雨,熱累積效應沒有太明顯,但由於氣溫連日飆高,又逢暑假學生待在家,民眾只要在室內很難不開冷氣,加上產業用電可觀,持續推升用電量創高。
台電實施降壓 考驗線路末端穩定
回顧近期用電狀況,過往歷史用電最高紀錄在今年6月底創下,當時用電量3994萬瓩,成為當時用電最高,現在用電量一舉突破4000萬瓩大關,寫下用電史上新高。
台灣近兩年的大停電危機,從5月提早到3月,供電危機成了全民日常,而台電的降壓措施不斷增加實施次數,也被民眾注意到。不過,每當業者確實測出電壓下降,或有爆料台電執行降壓時,台電卻指出,這是因為氣溫高而出現的「自然壓降」。
但台電其實也會主動執行降壓,一旦電力供應吃緊,「自然壓降」、「人為降壓」可能同時存在,考驗台電線路末端的穩定性。
台電說明,如果天氣熱,由於氣溫飆升,用電量突然暴增到比預估值還要大很多,因為電力供給量瞬間增加,導致線路潮流增加,就會造成線路末端的電壓下降,這種「壓降」,是屬於「必然物理現象」。
電力專家表示,線路末端本來就會因為天氣炎熱造成壓降,當台電在源頭又實施降壓,對線路末端來說就非常吃力,甚至會造成損傷。
專家提醒,電壓變動情況增加,會造成電網潛在損傷、台電線路的故障機率也會增加,民眾將承擔更多因設備故障、突然跳電的風險;有些「年資甚高」的電器,若遇到跳電,更可能就此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