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當選的縣市長已風光就職,回顧選舉期間所提政見,展望未來執政之路,當已感受到興利除弊,知易行難。
縣市長站在政府的第一線,面對民意期許,要處理議會關係,要調停各式利益糾葛;地方政務瑣碎繁雜,人情牽絆形同染缸。遇到天災人禍,不只要挑起擔子,還會成為中央與基層歸責的箭靶。中央政策未必切合地方需要,如何展布新局,回應選民的期許呢?
台灣人民當前最急切需要的是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年輕人苦唸無涯之書卻延畢待業,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戔戔所得,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成立家庭,升遷之路漫漫;中年人還要面臨裁員失業,身心勇壯成熟,卻被迫投閒置散,未來的路要怎麼走?
台灣有優質農業,產品足可和周邊國家競爭,可是形格勢禁,迫使中部、嘉南、高屏的水果,無法西進追求更寬廣的市場。新竹的高科技大廠,遭國家公權力追訴打壓,難以拓點擴張。宜、花、東有精緻的台灣農村風貌,山川秀美,卻迎不到足夠的觀光客。
台灣西部海岸有松山、中正、清泉崗、小港等機場,還有基隆、台中、高雄等港口;如果兩岸直航三通,商機立現就業機會數以萬計。可是在戒急用忍政策下,港區荒蕪、機場寥落,人、貨轉口,肥了香港瘦了台灣。
這些現象,未必全是縣市政府所能改善;但是,縣市長們有義務彙整民意,促使中央政府調整政策。
每個縣市各有不同優勢,也各有不同的煩惱。台中市商業繁榮,市庫負債減少;但是治安問題嚴重。而調補警察的人事權卻握在內政部手裡,上頭不給人,有缺也不補,如何提高見警率?台北市能控制組織犯罪、減少暴力、偷盜等案件發生率,和警力雄厚有絕對關係。
宜蘭縣公共與交通建設有相當成果,但是和嘉南一樣,就業機會少,人口外流。當年政府先投資清、交大,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再開發新竹科學園區,造就十萬就業機會的大手筆,能否複製於宜蘭、嘉南等縣市呢?中部橫貫公路毀於大地震和風災土石流,掐住了高山農產業及旅遊業的咽喉;台中縣亟思解套,卻躓踣難行。
從許信良提出以發放老人津貼為選舉政見起,加碼以爭取特定群體選票,成為政府施政要項。近年來,各級政府所興經建、教育、產業之利未必多;但是造冊發錢的事,各縣市沒有少幹。如今公庫空虛,舉債度日,往後造冊發錢的事還能做多久?
今天國際競爭態勢,時間比金錢寶貴,各縣市普遍有嚴竣的財政、治安、產業等問題,不能再蹉跎光陰。縣市政府除了盡本份,努力達成廉能政治的要求外;更應善用結盟力量,勇敢地回應選民期許,促使中央調整不當政策。唯有啥米嚨嘸驚,向前行,才可能趕上香港、新加坡,並繼續領先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