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從聖
「移風易俗」這句成語人盡皆知,然其背後富含音樂、倫理、教化等多重內涵。
《詩經》的十五國風,便是周代民間各地的音樂歌謠。亦即,文學作品本是可自由吟誦與入樂的,而非後來的書面語或文本。
至漢武帝時期,未央宮中設有少府官職,主要職務為收集各地流行的民間歌謠,並對其中主題、文辭稍作潤飾,使民歌能入樂吟誦;而兩漢流行的民間樂府詩歌,多存放於象徵國家最高政教機構的未央宮。換言之,樂府詩的生成與流傳,與主政者個人的意志關係匪淺。
事實上,少府官之「采詩」,本身便蘊含濃烈的政治意涵;透過少府深入民間收集各地民歌,增補文詞內容、譜曲成為能入樂的作品,最後廣為提倡,推行民間。此過程中,已加入官方期望通過樂府詩歌的傳唱影響,達成教化與安撫民心的政治目的,並降低百姓叛亂的機會。
最具權威性的論述可參〈毛詩序〉:「〈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可見民間樂府詩歌擔負的政治功能。樂府詩的傳播,既能提升百姓的文化素養,且達成移風易俗的效果。
再將樂府詩放在整個經學發展傳統看,不難察覺樂府與《詩經》的〈國風〉關連甚密。如〈豳風‧東山〉(相傳為周公東征所作)描寫戰士出征的心境,與途中經歷生死離別、奔波勞頓的景況,亦包含對妻兒與故鄉風物的懷想、對戰爭兵戎的控訴,形塑為「勞軍」詩歌傳統。
〈豳風‧東山〉的勞軍詩傳統,更影響了東漢的〈古詩十九首〉、〈飲馬長城窟行〉、〈隴頭歌辭〉描寫戰爭、亂世之殘酷與征夫怨思等主題,甚至連韻律與風格也一脈相承。
往後三曹父子的樂府詩、建安七子徐幹的〈室思〉、南朝宋孝武帝的〈自君之出矣〉、北朝庾肩吾的〈有所思〉,終至初唐王勃所作〈採蓮曲〉。這些作品就主題內容看,仍淵源自〈豳風‧東山〉。如〈採蓮曲〉的「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顯與〈東山〉的「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東曰歸,我心西悲」,描述戰士久勞在外、不得歸鄉,與良人團圓的分離之苦一致。
故通過樂府詩緣起與發展脈絡的歷史考察,實可發現,其所蘊含吟詠性情、政治教化以至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