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鹿港 鹿港小鎮古街巷 港門繁華成桑田

文/人間社記者李雪麗 |2022.07.04
4339觀看次
字級
鹿港龍山寺被喻為台灣民間藝術殿堂。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鹿港地藏王廟是清嘉慶年間以重建天后宮餘資所建。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國定古蹟鹿港天后宮。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鹿港天后宮三川殿是藝術精華所在。圖/鹿港天后宮提供
桂花巷藝術村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藝文創作據點。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鹿港龍山寺是台灣所有龍山寺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築。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鹿港甕牆兼具採光與通風功能,也作為裝飾之用。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瑤林街旁的半邊井。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意樓」的花雕圓窗,搭配磚牆上延生的楊桃樹,顯得古意盎然。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文/人間社記者李雪麗

台灣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這三個地方都因航運之便而成為港市,其中鹿港曾是中部第一大港,後來因泥沙淤積而沒落,如今小鎮古街巷仍留有不少古蹟;昔日開鑿的「半邊井」供路人或窮人取水,充滿濃厚的人情味。

鹿港舊名「鹿仔港」,是清代台灣中部的貿易商港,據說港口附近經常有鹿群聚集而得名;也有說地形似鹿;另有一說是平埔族語Rokau-an的音譯。鹿港的古蹟數量僅次於台南,鹿港老街是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案例。



藝術精華 龍山寺天后宮

鹿港有兩處國定古蹟,分別為龍山寺與天后宮。其中龍山寺是台灣所有龍山寺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築,被喻為台灣民間藝術殿堂;天后宮的雕刻、彩繪也都出自名匠之手,相當華美,處處顯露豐富的歷史人文風采。

龍山寺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建於明末清初,清乾隆51年(1786年)遷建於現址,正殿主祀觀音菩薩,配祀韋馱、伽藍兩大護法,建築大體保留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

天后宮創建於明末1591年,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的廟宇,三川殿是天后宮的藝術精華所在,正殿有清朝皇帝匾額、古代碑記等文物,是研究史料、考證古蹟、探索民俗信仰愛好者必訪之地。



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是清道光年間,鹿港同知鄧傳安見當地讀書風氣盛行,卻無適當學習地點,於是生起建立書院的想法。文開書院於道光8年(1828年)落成,與鹿港文祠、武廟呈橫向一字排開,以文祠創建最早,武廟次之,書院居後。

書院定名「文開」,是為紀念南明時期對台灣教育有功的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後半生在台度過,他的手稿記錄台灣當年風情,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

文開書院主祀朱熹,1975年毀於火災,1982年重建。電影《大湖英烈》在1980年拍攝時,曾利用書院火災後的斷垣殘壁作為外景。



天竺尊嚴 鹿港地藏王廟

地藏王廟原為土角茅草小廟,清嘉慶20年(1815年)以重建天后宮餘資所建,廟中存有清朝時期的地藏菩薩像、「天竺尊嚴」匾額及「重興敬義園捐提碑記」等文物。

碑記中提到的「敬義園」,是清代鹿港仕紳和行郊集資創設的慈善團體,從事收遺骸、施棺木、置義墓、修築橋梁等公益,是台灣頗負盛名的慈善機構。

鹿港以「北有天后宮,南據地藏王廟」,代表鹿港南北一司天、一司地的聚落族群信仰。



三槐挺秀 老房子半邊井

瑤林街有座老房子,堂號為「三槐挺秀」,圍牆旁有個半邊井,井的一邊在圍牆內,另一邊在牆外。原來,以前只有富人家才有錢鑿井取水,王家主人將井鑿在圍牆邊上,不僅供自家使用,也讓路人或窮人能取水,展現敦親睦鄰及無私的情操。

至於「三槐挺秀」堂號的由來,據說宋初王祐在自家庭院種了三株槐樹,希望子孫有朝一日能坐「槐木椅」。因為宋朝「槐木椅」是宰相椅,他的兒子王旦果然做到宰相,因此立了「三槐廷秀」堂號,以光耀門楣。



曲巷冬晴 甕牆採光裝飾

鹿港早期有許多長條式街屋,天井兩側都會以空酒甕作為圍牆或窗戶,稱為「甕牆」或「甕窗」,兼具採光、通風及裝飾之用。「九曲巷」是過去為防盜賊及海風侵入,而將巷道築成迂迴曲折狀,「曲巷冬晴」是鹿港八景之一。

「意樓」是慶昌大宅中的一間閣樓,天井處有一個花雕圓窗及葫蘆與古錢紋路,象徵圓滿、福氣、生財;左側磚牆上有一株楊桃樹延生而出,顯得古意盎然。

桂花巷藝術村為鹿港日式宿舍群落改造,將閒置荒廢空間改造為藝文創作據點,遊客可體會鹿港文化及工藝之美,近年來成為拍照打卡聖地。其中有一群愛好傳統工藝的藝術家創設「鹿藝會」,一起帶動地區藝術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