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大同 見晴幽徑苔原綠 雲山翠嶺入清虛

文/人間社記者林志賢、傅娟娟 |2025.07.28
280觀看次
字級
泰雅生活館建築左右對稱,柱子上的菱形圖騰,象徵祖靈的眼睛。圖/人間社記者林志賢
太平山莊前的「紫葉槭」,夏日也可見「楓紅」美景。圖/人間社記者徐俊聖
「見晴懷古步道」原為運材軌道,經整建為觀光步道。圖/人間社記者林志賢、傅娟娟
廢棄的太平山運材鐵路,枕木上已長滿苔蘚。圖/人間社記者林志賢、傅娟娟
玉蘭村的茶園風光。圖/人間社記者林承偉
太平山「蹦蹦車」車廂沒有窗戶,乘客可以直接感受大自然氣息。圖/人間社 記者徐俊聖
絕美的翠峰湖日出。圖/林保署宜蘭分署提供
泰雅生活館內展示的傳統服飾。圖/人間社記者林志賢
太平山雪景。圖/林保署宜蘭分署提供

文/人間社記者林志賢、傅娟娟

宜蘭縣大同鄉面積有657平方公里,人口卻僅約6000人,鄉內擁有壯麗多變的自然風光。台灣三大林場之一的太平山,空氣清新,被喻為「人間仙境」;山中的「見晴懷古步道」,被評選為全球最美28條小徑之一,展現獨特迷人風情。

大同鄉舊稱「眠腦」,為泰雅族語 Minnao 的音譯,意指「森林遍布的地方」。戰後初期,因位於濁水溪(蘭陽溪)源頭,設鄉時命名「濁水鄉」;1947年改以太平山為名,更名「太平鄉」。1958年,由於與台中縣太平鄉重名,經抽籤後,定名「大同鄉」。

林場轉型 太平山蹦蹦車

1906年,日本理蕃警察經過梵梵山(繃繃山)隘勇路時,驚見蘭陽溪旁古木參天,引起日本政府重視,經過資源調查,決議開發太平山。日據時代,太平山與阿里山、八仙山合稱「台灣三大林場」,直到台灣停止伐木後,才於1982年成立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太平山知名的「蹦蹦車」,原為山地運材軌道車,軌道有16線、全長100多公里,台灣停止伐木後,小火車自1991年起改為遊憩型態的「蹦蹦車」營運。蹦蹦車屬於開放式車廂,沒有窗戶隔離,乘客可以直接感受大自然氣息。

關於「蹦蹦車」的名稱由來有兩種:一是運材軌道是拼接而成,由於路基不平,因此小火車在行經軌道接縫處時,會發出「蹦蹦」的聲音;另一說是小火車頭的煙囪在冒煙時,煙囪蓋會上下開合,發出「蹦蹦」的聲響。

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幅員廣大,面積有1萬2930公頃,各種植物隨著季節轉變,呈現四時美景。太平山莊前的「紫葉槭」,從4月起就可以欣賞到楓紅,令人有驚豔之感。原來,紫葉槭與楓葉不一樣,從春天發芽到10月落葉,葉子都是紫紅色的。

寂靜山徑 奧陶紀苔原區

太平山林木蓊鬱,以雲海、冬季雪景著稱。絕美的「見晴懷古步道」,由於午後常有雲海湧現,每當人們身處白茫茫的雲霧中,反而渴望見到晴天,因此名曰「見晴」。這條懷古步道,曾被CNN評選為「全球最美28條小徑之一」。

另一條「翠峰湖環山步道」,因高山上經年低溫、溼潤,造就豐富的苔原生態。環山步道豐富的苔原,彷彿天然的吸音泡棉,加上遠離塵囂,步道內的「奧陶紀苔原區」,在沒有人為干擾的狀況下,測得的最低音量不到25分貝,相當寧靜。

2018年翠峰湖畔成立第一條國家級的「寂靜山徑」,讓遊客透過「聆聽」去感受「聲音地景」。2022年7月18日「世界聆聽日」當天,由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 International)授證,成為全球第一條「寧靜步道」(Quiet Trail)。

幽谷茶鄉 創新客味美食

玉蘭村大約自1920年代開發,當時設有鋸材工廠,泰雅語稱為「幽沽浪」,也就是鋸木的意思。早年遷居當地的客家人,自1950年代開始在山坡上種茶,歷經歲月的變遷,如今玉蘭村已成為知名的茶葉休閒農業區,種植的茶樹有青心烏龍、金萱、翠玉等品種。

當地婦女也擅長烹飪,並發揮創意,在各種食材中加入茶葉,以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等健康概念,開發出茶餐、茶粿、茶燻滷味等客家美食。由於健康、可口、美味,又具有茶鄉特色,因此聲名大噪,展現客家人的創意與茶鄉情感。

文化地景 傳承部落智慧

位於崙埤社區的泰雅生活館,是全台唯一使用原住民母語展示的文物館。常態展以泰雅族編織技藝為主,保存泰雅族文物、生活文化;特展區則展現多元化,呈現豐富的人文藝術,將美育帶入部落與生活。

泰雅生活館自2008年開館以來,成為連結族群智慧與生態意識的媒介,參觀者可在館內學習、辨識泰雅族重要的植物,例如小米、刺蔥、苧麻等作物,這些植物不僅是族人飲食與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是保留與傳承智慧的重要象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