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連續宣布暫停進口台灣石斑魚、白帶魚及竹莢魚等漁產品。自去年起,對岸即以查出檢疫問題為由,陸續宣布「暫停」進口鳳梨、釋迦、蓮霧等農產品。回顧當時我方反應包括:批評對岸打壓、安撫商家、撒幣救市、開拓海外市場、向世貿組織申訴,結果「暫停」成了「終止」,受害的是基層農民,包括台灣鳳梨等優質農產品就此失去了大陸市場。
農產品出口大陸「暫停」事件的殷鑑不遠,最近的主角換成漁獲。其實早在去年底,大陸海關已針對石斑魚查出禁藥提出示警,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大陸多次驗出禁藥,遂在六月中對石斑魚下達封殺令。至於白帶魚、竹莢魚「暫停」進口,則是因為在外包裝樣本上驗出新冠病毒;大陸堅持清零政策,對新冠疫情可謂嚴防死守,近期對印度、越南、俄羅斯等業主發布類似禁令公告,這是大陸防疫常態。然不出所料,主政者應對舉措依樣畫葫蘆一陣喧騰,之後有如走過場般船過水無痕。
大陸是台灣農產品外銷第一大市場,對岸以食安為由,從去年的水果到今年的漁獲,頻頻按下「暫停」鍵,確實讓台灣農民業主感受到痛楚。《紐約時報》日前刊載「從鳳梨到石斑魚:中國用經濟手段向台灣施壓」專文,點出對岸最新禁令正是一個尖銳提醒,讓台灣認識到在經濟上過度依賴大陸的風險。話雖如此,但對石斑魚養殖業者來說,擺脫大陸市場沒有那麼容易。該文引述業者直言「不要養石斑,我要靠什麼生活呢」、「我們一直在努力嘗試多元化經營,但還是不夠;我們最大的顧客還是中國」。眼見石斑魚出口大陸遇挫,已有業者表示把希望寄託在大陸也很受歡迎的午仔魚,去年銷往大陸金額近四千萬美元。
已有傳聞午仔魚可能列為下一波「暫停」目標,姑且不論消息是否屬實,眾人皆知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總結前兩次的經驗教訓,政府責無旁貸應該超前部署,包括積極開發新市場,該做的市場調查、產品引介、銷售通路等,讓台灣優質農漁產品走得出去、賣得好價錢,這都是政府分內該做的事。業主亦應遵守食安規範,拒用禁藥,確保產品品質,畢竟吃進嘴裡的食物,健康安全最重要,切不可貪圖小利而壞了自家名聲,甚且丟掉了市場。
台灣銷往大陸的農漁產品相繼受挫,這是屬於經貿領域的檢疫技術問題,技術問題理應技術解決,政府要做的是協助業者排除障礙,無奈因兩岸官方溝通無門而力有未逮;加上動輒上綱到政治層面,結果只會治絲益棼,形成困局,更難以解民所苦。
小小魚兒最近掀起的兩岸「暫停」風波,凸顯了兩岸冰山一角。回顧一九九○年以來的兩岸關係,歷經「對話、中斷、復談、中斷」階段,當前正重演兩岸官方冰封場景。
承平時期還沒有什麼關係,如今發生類似「暫停」事件,對岸按下「暫停」鍵後即兩手一攤靜觀其變,而我政府除了口頭大加撻伐外也無技可施,至於老百姓關心的何時解除暫停、重新啟動則是不知伊於胡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