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樹在做什麼《自然就樹美》

文/吳孟樵 |2022.07.02
2733觀看次
字級
圖/海鵬影業提供

文/吳孟樵

樹具有保護土壤與調節氣候的功能,當樹木成林,可以是公園,也可以是森林。托爾金的經典名著《魔戒》,樹木的靈性盡其展現。正因為樹可以存活很久,在地底生根牽引的連結力,賦予樹許多神奇的力量。拉斯馮提爾執導的《撒旦的情與欲》,森林的構圖極為精美,美得充滿靈幻力,讓諸多觀眾坐立難安。

樹木喜歡一起開花

紀錄片《自然就樹美》(The Hidden Life Of Trees)拍攝德國的森林保育員彼得渥雷本在森林裡工作二十五年後,在太太的鼓勵下,開始以樹為寫作題材。《樹的祕密生命》是他的第十六本書,登上暢銷書寶座,且被翻譯成四十多國的文字出版。當他受訪時被問到:「如果可以,你想變成什麼樹?」他回答:「會想當一棵山毛櫸。」不完全是因為喜歡這樹,而是因為這樹是德國的本土樹種,深具家庭化與社會化的功能。

森林是三億年前就存在;人類是三十萬年前;林務員是三百年前。意即在樹木面前,我們可以學習「放鬆」,無需帶著罪惡感,而是試著去了解樹。樹也有「密友」,樹木會透過根蒂緊密結合,讓陽光照耀彼此,約定何時一起開花。森林裡的樹木喜歡一起開花是因為來自不同個體的基因才能充分混合。兩三百年的樹算是青少年,青少年成長得愈慢愈長壽。瑞典有棵雲杉,彼得渥雷本驚呼這棵小樹有九千五百五十五歲。

他說植物有傳承的策略,像是針葉樹與闊葉樹是不同的策略。闊葉樹有另個考量點是為了野豬和鹿群。牠們愛吃山毛櫸和橡樹的果實,以便在過冬前長出厚厚的脂肪。而氣候變遷,大半的針葉樹會在二十年內消失殆盡。樹木受傷時,樹葉會釋放氣味物質,也能製造抑制疼痛的物質。這些呼籲,如何不使人類更積極於面對共處的環境。

呼籲世人重視森林

「樹,像是靜止不動的存在,活動力只比石頭略勝一籌。它們的平均壽命是我們的五倍。」光靠種樹是不夠的,而是該如何保護樹不被濫砍。森林有自我療癒的力量(例如車諾比核災後),也許是一千年、一萬年。彼得渥雷本說:「對大自然來說,時間並不存在。」他也提出一項我們很少思考的:「為什麼對我們而言,了解植物比了解動物還難?」他說因為在物種的演化史上,我們很早就跟綠色植物分道揚鑣了。因此,我們得很努力地想像才能對「樹在做什麼」勉強有點概念。

德國古老的森林漢巴赫,現場有人打扮成樹木與老鷹的模樣,呼籲世人重視森林。森林不只有樹木,還有多種動物昆蟲……形成食物鏈與共生的型態。

身形極為高瘦的彼得渥雷本,運用一本書或一個概念去推動與改變體制。在解說樹木時,似乎也化身為樹了,他的特點是很會說故事,言談的內容具有啟發性與理解性的語氣,且適時地引用提問,將樹木的知識以豐富的多種角度帶入書本、演講與導覽中。他說:「城市宛如離開森林的孩童。」提醒大眾:「當根部想發展時,就是噩夢的開始。」因為,樹木在城市裡面臨的生活壓力,無法長壽。

配樂與片尾字幕將書本及樹木轉合的方式,以及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他的新書發表會有手語轉譯的過程,就是有心讓現場所有人通曉樹木的「想法」,值得觀眾細心體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