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宜養成按時睡覺習慣 避免長期面對電腦電視 失去日夜調控機能
【記者陳瑞娟綜合外電報導】青少年的生活步調與其他人不同
?荷蘭二日公布的研究報告,證實了此項說法。由於生理時鐘的不同,使得青少年成為夜貓子,隔日又須早起上學,其中大部分人因而無法獲得充分睡眠,學校表現也不盡理想。
報告主要撰寫人澳洲旋濱大學教授華納指出,孩童一旦邁入青春期、體內荷爾蒙開始改變,就會開始晚睡,也會晚起。關鍵是褪黑激素,提醒人體何時需要休息與睡眠的荷爾蒙。在孩童進入青春期之際,褪黑激素在晚間釋出的時間,會愈來愈晚。
環境也會造成青少年睡不飽,光線會讓褪黑激素分泌量,降至最低,而頻繁使用電腦也會使青少年,過了正常就寢時間,仍保持清醒。
研究指出,「夜貓子型」學生比「雲雀型」學生,較易對自己持有負面態度、表達不快樂的感受,以及與同學發生的齟齬。前者也抱怨精神低落,日常生活受到影響。
華納建議,父母能做的就是在睡前一小時,調暗燈光、關上電腦與電視。先前研究顯示,青少年最適宜的睡眠時間為九小時。
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宜釗指出,或許有人認為可補充褪黑激素,來解決晚睡問題,但解決青少年晚睡晚起的最好辦法,還是調整生活型態,恢復正常晝夜節律。若確定非其他疾病所造成,按時睡覺的規律生活,仍可建立起睡眠機制。而每天窩在家中,或長期面對電腦、電視,恐失去時間調控、日夜調控的機能。
另外醫師也提到,青少年褪黑激素的減少,究竟是人體原有的生理機制,抑或是晚睡晚起造成褪黑激素變少,這個問題仍需進一步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