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學校為特殊生定期召開的IEP(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每次都會邀集導師、特教老師、學習中心個案帶領老師與家長,針對孩子整學期的表現及接下來新學期學習內容的安排、教學方式,以及作業、考試、評量等進行討論,身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家長的我,總是可以從會議中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可以聽到專業師資對孩子表現的判斷。
今年,我家這位活蹦亂跳的孩子即將升中年級,上次的IEP會議中,學習中心的老師先打了預防針,告知這次各項測驗的結果孩子表現較好,評估報告如經鑑輔會認定達到可以轉為「一般生」身分,那麼中年級就不用再繼續每周兩次前往學習中心特別輔導了。
聽了內心一沉,因為孩子這兩年有學習中心的特教資源介入,才能將在原班級無法吸收的學業稍微補上進度,而且不只學科的輔導和補救,特教專業老師也幫助孩子在人際互動、專注力訓練、過動狀況及小肌肉協調等多方面,提供許多針對孩子的課程安排。若三年級成為一般生,表示得自立自強了,不過好消息是,孩子進步了,這樣想想,總歸是好事。
就在已經做了心理準備回歸一般生的同時,評鑑結果出來了,孩子仍保留特殊生身分,並且確認這次是從三年級到七年級,連續五年都符合接受特教資源的資格;因為雖然某項測驗結果分數表現好,但其他綜合判讀,仍與同齡孩子的基本能力有很大落差。
哇,心情像洗三溫暖。從希望孩子繼續保有特殊生身分,到感動他的進步,即將成為一般生,這份喜悅還沒真正到手,又到再度榮獲特殊生身分,而且蟬聯寶座一次就是五年。
這段心情上上下下的洗禮,說得輕鬆愉快,其實當媽媽的內心很沮喪,聽到孩子會一直到七年級,也就是國一都會保有特殊生身分時,等於是許多教育專業團隊認證了他的落後,而且還是落後很多,心裡真的不好過,但轉念,至少從現在到國一,都可以接受特殊教育的協助,幫助ADHD合併小肌肉發展不全的他一點一滴,緩慢而持續的比昨天的自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