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環團昨發表珊瑚礁體檢十二年成果報告,發現半數以上調查區域的珊瑚礁生態不佳,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僅百分之十至二十,為全台最低;學者研判,小琉球位於高屏交界受城市汙染,近二十、三十年來又發展漁業及觀光,導致環境承受極大壓力,可說「先天不良、後天失調」,自然復原難度相當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二○○九年起執行台灣珊瑚礁體檢,招募並訓練潛水員成為公民科學家,監測範圍包括本島的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墾丁,離島則有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嶼坪。截至二○二○年,累積完成四百三十四條穿越線紀錄,成果報告分析十二年來的監測資料,共呈現二十五處樣點的珊瑚礁生態長期變化。
調查報告以「生態健康紅綠燈」顯示各地珊瑚礁生態系的總體健康程度,「紅燈」代表岌岌可危,全台共有三處,包括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小琉球;「黃燈」代表健康堪憂,同樣也是三處,分別為墾丁、綠島、澎湖嶼坪;「綠燈」代表良好,僅蘭嶼一處。
報告顯示,小琉球生態韌性疲弱,且近年強颱、高溫夾擊重創珊瑚,在所有調查點位當中的活珊瑚覆蓋率為最低,只剩下百分之十至二十,且無明顯回復跡象,有穩定紀錄的指標性生物種類在大部分樣點也少於五種。
此外,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的活珊瑚覆蓋率也逐年下降,推測與台灣本島人類活動相關,如海岸開發、水質優養化與遊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