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彼岸花盛開之島》獲得日本芥川獎的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6月4日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行新書發表會,邀請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主持,政大台文所所長吳佩珍,與李琴峰來場線上對談。圖/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以《彼岸花盛開之島》成為首位奪得日本芥川獎的台灣作家李琴峰,今天(4日)透過視訊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行新書發表會,她分享,相對於創作而言獎項都是其次,作家到底想說什麼?關注什麼?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寫出來,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今天的《彼岸花盛開之島》中文版新書發表會,由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主持,政大台文所所長吳佩珍,與李琴峰來場線上對談,暢聊李琴峰的寫作歷程。
由於《彼岸花盛開之島》中有三種自創語言成為書中的一大特色。李琴峰也細述,「女語」是用來傳承歷史,如同道教有專門用來祭祀的語言;「日之本言葉」是排除掉漢語詞的日語,過往受到西方侵略時,日本有討論是否去除漢字改用拉丁文,她以此想像廢除漢字的日文模樣;「nihon語」是融合中文、日文、台語和琉球語等要素的混種語言,啟發自仍流傳在宜蘭當地的「寒溪語」,這個語言混合了原住民語、中文、日文等。
吳佩珍也推崇李琴峰從第一本作品開始都建構出獨特的世界,並以女性間的情誼及幻想打造,文化素養具多樣性。
談到獲獎帶來的變化,李琴峰表示,獲得提名之後,作家確實能拿到更多資源,原本她還在公司工作,辭職後獲得芥川獎提名才有關注和邀稿,在生活層面的影響是巨大的,「覺得真的好像有辦法靠寫作維生」;但她認為對於創作本身而言,獎項都是其次,「主要還是自己到底想說什麼?到底關注什麼?看到的世界究竟到底長什麼樣子?然後把那個世界寫出來,對作家而言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吳佩珍提到,同為旅日台灣作家的東山彰良也奪得日本大眾文學指標直木獎,他和李琴峰給日本文壇帶入台灣元素。
李琴峰則說,她和東山彰良直到2017年才見面。東山彰良主要以大眾小說出道,但未多寫關於他的出身,一直到《流》,大眾才關注他的「台灣」身分。她表示,作家身分當然重要,但她不認為一定要寫身分題材,反而有更自由的題材,她的新作《生之祝禱》中設定小孩可以自由決定出生與否,就是她的嘗試。
周昭翡最後提問《彼岸花盛開之島》當中「島」的發想由來,李琴峰說靈感來自哥本哈根的「克里斯蒂安尼亞自由城」(Christiania)。自由城以圍牆圍出自治區,具有強烈嬉皮與波西米亞風格。離開時的拱門上標有「你即將進入歐盟」,可知自由城的居民不認為自己屬於歐盟。她以此發想,若亞洲有這樣一個遺世獨立的「烏托邦」或「桃花源」,會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