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攝影】 觀鳥覺思 文/池沛玲 |2022.05.29 語音朗讀 595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池沛玲探 黃眉黃鶲 圖/池沛玲 文/池沛玲「用生活感知生活,用生命觸動生命。」花與鳥的依戀 叉尾太陽鳥 圖/池沛玲透過望遠鏡與手機的巧遇,窺探鳥兒凝視、沉思、捕食及儲糧的美妙,經由人們與牠們的不期而遇,欣賞鳥兒踱步、鳴唱、漫舞天際的感動,投身於自然生態踏查,觀察、反思、放下,方能抓住刻刻讓自己感動的瞬間。回眸 銹鵐 屬於台灣過境期的稀有物種,拍攝時,先從觀察再開始拍攝,老師無私的教導我攝影技巧,當時的我幾乎貼於草地上拍攝。此作品從各個角度皆可感受到銹鵐有著跳躍出來的立體感。圖/池沛玲觀鳥不僅是辨識,更要了解鳥類的習性、棲息地與生態環境,並觀察環境、氣候變化與鳥類之間的關係。觀鳥亦如人生的不可預期性,因而處處充滿驚喜感,有走便有希望,盡情享受大自然給予的美景與安排。從事鳥類觀察,使我的視野擴大、觀察力也有所提升,發現到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其實這些原本就存在,只是逐漸忘了「覺察」。等待的時刻,不再只是枯燥,而是與自己獨處,體會內心的寧靜與自我的省思。爭 栗喉蜂虎 台灣的夏季候鳥,每年4月中下旬來到台灣,求偶、配對、育雛、繁衍後代,族群大多於金門,觀鳥的不可預期性,無法決定鳥類的動作以及出沒地點、時間,5月是栗喉蜂虎求偶的時節,卻也正值金門的霧季,想要捕捉到2隻同框交尾之畫面,只要心夠靜,仔細觀察周遭,了解鳥類的習性就可獲得,而此幅作品3隻同框,是老天爺給予的驚喜。圖/池沛玲透過觀鳥而感受到心靜的境界以及人生的體悟,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未來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取決於自己如何耕耘與付出。凡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在於看待的角度,好與壞,只在一念之間;轉換個想法,便豁然開朗、海闊天空!探 黃眉黃鶲 圖/池沛玲作者簡介池沛玲與鳥的相識,始於大學二年級時,選修賞鳥實務課程,從此與飛羽精靈結下了不解之緣。是國內首位透過手機結合單筒望遠鏡舉辦攝影展的素人。在與鳥兒為伍近三年的日子裡,透過手機結合施華洛世奇光學雙筒望遠鏡與單筒望遠鏡來觀察與拍攝鳥類,學習到先觀察鳥類的生態習性、棲地環境以及氣候變化,再從事攝影紀錄,方能拍出屬於自己味道的作品。 前一篇文章 【攝│影│比│賽│訊│息】 下一篇文章 紀實攝影 歲月靜好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3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4【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5【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扮熊人偶太可愛 防熊宣導片失焦2025.10.2908終結350年傳統 英刑事庭律師免戴假髮2025.10.2909搭滑板從22樓躍下 時速飆破百公里2025.10.2910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紀實攝影】佛光點亮 印度希望之村【視覺美學】生物形態論的藝術心象【影像筆記】荷塘變奏曲 作者其他文章【生態攝影】山、鳥與我們 2022深秋.大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