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高藥劑量 苯酮尿症保住智力

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 |2008.03.27
1083觀看次
字級

北榮研發效果卓著 智力平均97比國外高 成果刊登美國神經醫學期刊

【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長期以來,藥物性苯酮尿症患者即使經過治療,也難免智力受損。台北榮總民國七十四年開始,調高藥物劑量,透過臨床觀察取代腰椎穿刺檢測病童神經傳導物質,結果發現,不僅效果卓著,也不會損傷病童智力,有病童的智商甚至高達一百二十,在校功課總是名列前茅。

兒童醫學部醫師牛道明指出,苯酮尿症分為食物型、藥物型,藥物型需補充中樞神經傳導物質藥物,但補充劑量迄今各國皆無定論,而西方國家多採用定期腰椎穿刺,以評估患者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判斷使用劑量是否足夠。但國內較難接受頻繁穿刺,且榮總醫療團隊認為,脊椎液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也無法正確反應病人對神經傳導物質的需要量。

醫療團隊認為,國外針對神經傳導物質補充的建議用量可能有所不足,因此將新生兒病童的用藥量提高達一倍之多。由於初期使用,患者通常會有嚴重噪動、嘔吐等副作用,因此團隊與家長須隨時回報。若患者副作用過於嚴重,則劑量可減半,待副作用趨緩,再將用藥量慢慢調回,通常用藥一段時間後便不會有副作用。

醫療團隊追蹤十二名病童發現,這套療法不損及病童智力,病童智力平均九十七,比起國外病童平均智商七十六高出許多。

楊媽媽家中有二個藥物型苯酮尿症的孩子,年紀較大的丞丞已經小學五年級,而妹妹采諭小學四年級。從幼稚園到小學,兄妹倆的學習不僅與同學無異,甚至比一般孩子出色。丞丞的智商達一百二十,牛道明笑說,丞丞可能是全球智商最高的苯酮尿症病童;而采諭更彈得一手好琴。

此外,黃媽媽同樣有兩個苯酮尿症的小孩,姊姊佳瑜一度被誤診為腦性麻痺,而弟弟彥翔出生時症狀與姊姊一模樣。當時黃媽媽本想「前後各揹一個去跳河」,直到在榮總確診為藥物型苯酮尿症,經藥物治療一周後,原本近似植物人的佳瑜,一個月後已可走路。

此項研究成果美國神經醫學期刊「Archives of Neurology 」接受刊登,將影響未來全球苯酮尿症的治療準則。

醫療小辭典

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是肝臟將苯丙胺酸代謝成酪胺酸的過程中發生缺陷,導致苯丙胺酸大量堆積,產生有毒代謝產物,造成腦部損害。可分為食物型、藥物型,在台灣患者比率約二比一。民國七十四年起即開始新生兒篩檢。

食物型患者須終生採用嚴謹低蛋白飲食控制治療;藥物型則更嚴重,除有代謝缺陷,更合併中樞神經傳導物質合成缺乏,需補充中樞神經物質傳導藥物。一般認為及早治療,也無法彌補患者的智力損害,因此歐美醫師稱藥物型苯酮尿症為「惡性苯酮尿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