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一則故事給孩子們聽,故事是這麼說的:有隻老鷹在雞群中長大,從來不知道自己原是一隻鷹。有一天,他看到天上自由飛翔的鷹,心中羨慕著並問他的同伴:「那是誰啊?」「他們是鷹,是能自由飛翔的鷹,我們是不可能像她們一樣在天上飛的,你還是少作夢了吧!」老鷹聽了之後,傷心得很,質問為什麼自己不是一隻鷹呢?四周的雞無法回答他的疑問,他無難奈的繼續低頭找食物,再也沒有抬頭仰望天上的鷹─原來的自己。
小女兒很認真的聽完以後,仰著頭專注的看著我,徐徐的說:「爸爸,你是那一隻?」我說:「就怕是地上那隻鷹了!」小女兒很堅定的說:「我知道,因為爸爸不會飛!」我漠然無語,心裡這樣想著:「我如果是那隻地上的鷹,那該怎麼重新開始學飛呢?」
「安住」,是很重要的。安住的當一隻在可以在地面上東晃西逛的雞很好,或者安住的當一隻可以自由翱翔的鷹也很好。但是,如果「本來面目」是隻鷹,那「安住」就不見得是對的了。
問題是,這隻「發願」要重新學飛的鷹,在學習的歷程裡,他是否能克服困境勇破魔障的直渡「彼岸」?還是可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摔傷摔死?還是乾脆「回頭」假裝自己是一隻雞,繼續留在雞群裡生活?
我想每個都會有他的選擇與際遇。有的成功的回到天上自由翱翔;摔傷摔死的,有的欣慰自己已經努力嘗試,卻也有的懊悔不該嘗試;留在雞群裡的,有的努力以自己的優勢當雞群的首領,有的繼續東混西逛過完一生,卻也有的自怨自艾怪造化作弄鬱卒以終。
我如果是地上的這隻鷹,那接下來要如何?
今天,我得好好想想這個的新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