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應宮為宜蘭縣內最早的第一座三級古蹟。圖/許國棟
漢人墾民於嘉慶七年(一八○二)開拓至五圍,至嘉慶十三年,始有昭應宮(最早稱媽祖宮)設立,讓當地居民祭拜。此時五圍尚未劃入清版圖,其廟門座向、宮廟設立及命名均有趣聞。
昭應宮正殿主祀媽祖,緣起於嘉慶十二年秋季,台灣知府楊廷征討海盜朱濆入山,見當地居民多病,請來了關帝、天后、觀音諸神像保佑信眾,在嘉慶十三年(一八○八)夏季於三結街奉祀。
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昭應宮改建,地理師建言,廟宇朝東象徵「物產豐富」,若改西向則是「科甲聯登」,當時信徒和仕紳皆認為「科甲聯登」才是地方光榮的事,於是打破媽祖廟門朝海的慣例,改成面山背海。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出現唯一開蘭進士楊士芳。
昭應宮的廟名,是讚揚酬謝媽祖「昭」靈顯「應」而得,為市內最早的第一座三級古蹟。廟內前殿(三川殿)及正殿仍保存不少文物,如道光皇帝「澤覃海宇」、光緒皇帝「與天同功」匾額,神龕前方型香爐,正面篆刻「嘉慶庚午楊廷理製」。
昭應宮鄰近噶瑪蘭廳行政中心,與官府互動密切。後殿供奉「三大老」,乃地方人士感念三位治理噶瑪蘭廳有功的開蘭通判楊廷理(暫代通判)、翟淦、陳蒸的治績,讓民眾祭祀,展現出宜蘭人淳厚感恩的精神。
昭應宮的石雕、木雕及彩繪等,均屬於道光年間的藝術作品,是宜蘭市公所歷史廊道解說重中之重,位居市中心,交通便利,新民院區、宜蘭中央停車場可以就近停車,為尋訪宜蘭市在地文史的好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