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晴袁
彼時的城南,公家機關林立,商圈、市場近在咫尺,我居住的化龍一村正位於此處,尋常過日子只覺得生活極便利,開店後才知此乃兵家必爭之地。
挑著扁擔的攤販安頓妥當後,市場口現烤酥炸的燒餅油條,助他們迎向一天的開始;等車的學生、公務員,看上「美而堅」玻璃櫥窗中像貴婦般排排坐,演繹著洋式風情的麵包;買完菜的家庭主婦,將菜籃往路邊一放,「第一肉羹」精實赤肉做成的羹湯,足夠撫慰一上午的忙碌。
這些店家皆非泛泛之輩,也早在城南坐擁一席之地,半路出家不諳經營的父親,能夠殺出重圍,除三分運氣外,不得不歸功於母親的好手藝。
眼看燒雞叫好不叫座,包子、豆漿又接連失利,父親決定賣起家裡常吃的蔥油餅和綠豆粥。這種家常飲食原不成敬意,未料在炎夏登場後,迅速征服許多食欲不振的腸胃。母親又把外婆寄來的小米,加了一把在粥裡,原先即十分爽口的綠豆粥更添濃郁滑順,簡單卻令人驚豔。於是,「袁記有好喝的綠豆粥!」就此傳開了,一天二大鍋都不夠賣。
綠豆粥出名後,燒雞買氣跟著水漲船高自不消說,趁勢推出的滷菜亦大受好評:豬耳朵、花生、豆皮、海帶,不論包在餅中大快朵頤,抑或搭配粥品低眉淺嘗,皆有一股平凡卻雋永的滋味。
我成年後在外飲食,見到小吃店的滷菜,總忍不住點來嘗嘗,原有較勁意味,卻總是失望居多。回家問母親,她只輕描淡寫說,多虧了那鍋老滷。狐疑的我直到自己養了老滷後才豁然明白其中精妙。尤其當年袁記的老滷,除了父親祕製的中藥滷包外,還蘊含隻雞的精華,莫看那黑沉沉的滷汁毫不起眼,正如最上乘的武功博大精深、渾然天成,臨敵之際,自然無招勝有招。
附近上班的公教人員特別喜愛袁記燒雞和滷菜,幾次向隅後不免頻頻抱怨,原先只想做早餐的父親,只好將戰線延伸至中午。為了平衡燒雞的重口味,母親到市場尋找當令便宜的鮮魚,煎得酥香後在中午端出,接著拌黃瓜、炒榨菜、煸小魚豆干,最後再盛出一大盤脆綠的當令時蔬。至此,父親將經營模式確立,可口、實惠又衛生的家常飲食深深擄獲顧客的心,袁記在城南站穩腳跟,不需招牌也打響了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