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搞小團體 鬧不合時保育員當和事佬 |2022.05.13 語音朗讀 130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每隻鸚鵡都具有獨特的性格,個體之間有頗複雜的社交行為。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本報台北訊】鸚鵡是高度社會化且智商高的動物,有自己的個性和嗜好,也喜歡湊在一起搞小團體。鸚鵡的社交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鸚鵡每天朝夕相處難免有不合、相看兩厭的情況,這時照養團隊就必須仔細地觀察個體間的互動,確認關係改變的原因,適時的調度個體、引薦新朋友、改變吃飯模式及變更活動場的設施,協助鸚鵡們重新找到自己的社交定位。台北市立動物園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並與國內外動物園進行動物保育交流合作,照養繁殖許多中大型的鸚鵡,牠們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鸚鵡有的擁有鮮豔的羽毛、漂亮的頭冠,有的比較樸素,有些種類會模仿人類說話或是其他聲音,每隻鸚鵡都具有獨特的性格,個體之間有頗複雜的社交行為,在群體中也有自己的定位。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北市動物園表示,大多數鸚鵡是社會性動物,跟其他個體的互動,像是理毛、陪伴、吵架甚至是打架,都是牠們生活中很重要的元素。鸚鵡一旦離開野外,在圈養環境下,如果獨居或僅有少數同伴,長期缺乏社交刺激,可能會出現異常行為,譬如晃動身體、吼叫、暴躁或出現過度理毛等行為。台北市立動物園裡的鸚鵡種類及數量繁多,為了強化動物福祉,提供鸚鵡們「社交多樣性」的環境,動物園說,保育員會刻意分開一部分同種類的鸚鵡避免牠們拉幫結派,並安排不同種,甚至體型差距大的鸚鵡共用一個活動場,製造重疊的空間促進交際。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動物園舉例,可以調整每日供給食物的品項以限縮食盆的數量,讓牠們有更多互動的機會,在持續變動的環境刺激下維持社交平衡。保育員還會不定期更換不同材質的行為豐富化設施,供鸚鵡們舒壓和打發時間,植栽的更新也是環境變化的一環,目的就是希望鸚鵡們能住得舒適又安全。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前一篇文章 貓父子初次見面老爸下馬威 奶喵整個嚇傻 下一篇文章 GA 動物瑜伽高手 發功啦!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三仙台 黑白岩鷺育雛傳奇【感人實錄】白頭翁親鳥育雛鏡頭下的生態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