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現身說法,痛陳寶寶被餵安眠藥,政府僅開罰保母6000元,無後續處置;靖娟基金會與立委呼籲政府修法保障孩子生命安全(孩子非當事者)。圖/Unsplash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5月15日是全國兒童安全日,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與立委莊競程、吳玉琴國會辦公室今天(12日)卻舉辦記者會,指出保母虐童案頻傳,而社群平台歷年接獲家長通報,估65%保母無照,呼籲政府修法,以公權力排除無照保母的收托問題。
基金會指出,自103年12月1日起政府實施居家托育服務登記制度,正式將居家托育人員納入管理,全國具領登記證的居家托育服務人員有26272人,收托4萬5千名兒童,也成為雙薪父母的重要支持,但近日卻驚傳許多保母虐童案,引發家長恐慌。
兒少權法罰六千 無照保母不納管
經統計,「保母托育爭議中,媒體報導案件5年共105起,對照社家署公告裁罰的8年45件差距甚遠」,此外近年托育司法判決案,77%為居家托育;社群平台「靠北保母」更推估歷年家長通報案中,每10個保母就有6.5個無照,即無照保母人數是有照保母的1.8倍,約占整體保母數65%。
委員指出,過去保母無照依「兒少權法」第90條進行裁處,罰6千至3萬元不等並限期改善,不痛不癢的罰鍰與軟弱的調查力道讓無照保母寧願無照也不被納管,8年來政府公告無照保母的裁罰僅2件,讓兒童暴露在高度危險中。
家長驚無法可管 調查蒐證無後續
有個案家長現身說法,表示今年4月因工作需求北上,在網路上找到一名保母協助托育9個月大的寶寶,結果發現孩子全身癱軟、叫不醒,驗血後竟有安眠藥反應,而該保母手邊還有2個孩子。家長向社會局反映只得到已針對無照托育開罰6千元,但未依流程通知其他收托家長,讓保母持續收托。
個案家長於記者會上陳訴托嬰的事發經過。圖/靖娟基金會提供
依「兒少權法」第49條,保母餵食幼兒安眠藥之虞應立即通報113展開相關調查與蒐證,但家長通報後,只有社工與警察來了解狀況,沒有後續消息,令個案擔憂,法律是否無法提供保障?
基金會調查又發現,居家托育服務沒有訂定相關處理流程與認定機制,使家長面臨爭議時求助無門,掌管托育的科室「只處理保母是否違法」,疑似對孩子不當對待卻沒有任何行政程序可依循處置,家長僅能發起訴訟。
政府應公開數據 訂相關裁罰基準
靖娟基金會表示,居家托育主要倚賴家長信任與政府把關,但事故與傷害事件頻傳,無法理解政府為何持續視而不見?
而業者持續運用各種行銷手法混淆家長視聽,因此基金會與立委共同呼籲政府應立即修法,以公權力排除無照保母的宣傳與收托,針對疑似不當對待幼兒的保母訂定明確調查、蒐證、認定流程。
此外公開通報數據與裁罰紀錄、訂定居家托育疑似不當對待查調流程與裁罰基準,及比照「教保相關人員違法事件調查處理辦法草案 」明定通報時間、調查流程、組認定委員會及建立人才庫。
寶寶太靜要注意 用藥須醫師監測
台灣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彭純芝針對安眠藥餵食說明,表示「苯重氮基鹽」是一種鎮定安眠藥物,為治療兒童癲癇的常用藥物,但對健康寶寶而言,不應任意用藥而置於副作用風險中,且用藥得有醫師監測,並小心過量的傷害。
醫師也說明應如何觀察孩子是否被餵食安眠藥物,「若食用,會異常安靜、嗜睡、反應遲鈍、食慾不佳,藥物過量則會抑制呼吸,導致心肺衰竭。」也有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出現皮膚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