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一忠
軍旅退伍後,行有餘力,時常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如到醫院當義工,安養院、育幼院慰問表演,或慈善勸募幫助弱勢團體。某日到啟智中心探望小朋友,致贈文具書籍和食品,希望從彼此的互動中,了解他們特殊的表達方式,並從他們身上的殘缺反觀自省,更懂知福惜福。
走進園區,環境清幽舒適。社工特地帶我們參觀環境、菜圃和庇護工廠,老師們態度親切,說話溫柔和悅,細心地教導孩童;小朋友見到我們到訪,都會打招呼問好,非常有禮貌;露出燦爛笑容,活潑又可愛,有的還會主動抱抱,就像純潔無邪的天使,惹人疼惜。
特教班學生與同齡的不同,不管天生或後天造成,都有或輕或重的缺陷。他們的思維超乎常態,生活習性也異於常人,一般人難以理解,往往抱以奇特的眼光,為他們貼上怪異的標籤。
筆者曾從事身障團體總幹事的職務,與啟智中心的老師熟識,他們為了教導學童基本的生活能力,可說是費盡了心力,光是擦桌子如此簡單的動作,也必須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示範,才能讓學童上手。
又譬如製作藝品、包水餃,都要有專人在旁協助,分項分段的逐次教導,完成符合標準的產品;騎車送貨等任務,更是千叮嚀萬囑咐,百般呵護看顧,緊跟在他們背後,唯恐出意外,辛苦實不為人知。
透過與特教老師對談得知,長久教學難免精疲力竭,但施以體罰絕非上策,尤其面對智能發展遲緩的孩童,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心力。
而家中若有發展遲緩的孩子,多數家長根本無能力管教,只能完全信任老師,故老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更要有慈悲為懷的情操,不急不躁謙善包容,確實很不容易。
參訪結束心有所感,看到特教老師的愛心和耐心,讓人感動莫名,臨走前略盡棉薄之力,採購手作蛋捲和梅漬品,希望對他們的財務有所助益,更祈願人們長保善念,關懷這群智能發展遲緩孩童,讓他們能更正向積極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