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總統大選落幕,新政府面臨最迫切財經挑戰當屬物價問題,也是全民最關心的問題。輸入型通膨固然難解,但凍結已久的油、電、水價讓國營事業壓力沉重,油價應漲未漲,金額每公升汽油高達四元,若不適度調漲,形同以國庫補貼大用戶,問題更多;未來何時、如何處理棘手的民生費率問題,將考驗新政府。
國際原物料漲勢未止,台灣面臨的輸入型通膨壓力一時難解,新政府誓言拚經濟,除了要面對物價上漲問題,也必須正視壓抑已久的油電水價與相關國營事業的鉅額虧損。
國內油價自去年十二月起凍漲,若照浮動油價機制所依據的國際指標價格,已由去年十一月國內油價最後一次調整時的七十八點七三美元價位,大舉攀升至目前的九十九點三六美元
;按照浮動機制計算,汽柴油每公升各約需調漲新台幣四元、四點五元,幅度驚人。
油價凍漲後,台灣中油公司平均每月虧損七十億元,中油初估即使四月起油價依機制正常浮動,中油今年仍不會有盈餘。本周是三月最後一周,進入看守內閣的民進黨政府將決定四月分國內油價是否調整。經濟部高層官員說得直率「(做法)只有幾個選項,一次調或分次調各有利弊」,就看府院怎麼考量,很有可能在五二○前解凍。
油價如此,電價也是如此。雖然台電公司二○○六年七月才調過一次電價,但平均漲幅僅百分之五點八,並未足額反映台電增加的外部成本。台電預估今年將虧損近千億元,如果電價不調整,明年虧損將擴至一千六百億元,要虧掉公司資本額的一半。
面臨同樣困境的還有台灣自來水公司。台水公司資產兩千五百億元,負債四百六十億元,每年營收僅兩百七十億元,財務收支失衡,每年汰換老舊管線支出就要六十八億元。
水費已有十多年未調整,台水傾向調漲三成,也就是每度水價約調漲三元;水價調整公式已報經濟部核定,水價調整方案何時提送評議委員會還未可知;唯一確定的是一定要等新政府上任後處理,最快是今年下半年的事。
如果政府持續壓低油電價格,國營事業的虧損就是國庫虧損,形同由全民共同補貼少數大用戶,不但有失公平,而且無助於化解漲價壓力。
只是油電價格如何調整、何時調整,才能把對物價的衝擊降到最低?將是人民對於強打「拚經濟」政見的新政府最大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