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日治時台北市的鐵道ホテル,中文稱「鐵路大飯店」,位於台北火車站前、今新光摩天樓及其鄰接的百貨公司之地,是一座以紅磚建造的英國後期文藝復興式樣的花園洋房,非常美觀。
鐵路大飯店的客房只有二十八間,小巧玲瓏,所有配件都是英國製的舶來品,精美奪目的電燈裝飾固然不必說,餐廳桌子上的刀叉是英國製,連廁所的磁製馬桶也是英國製。
吃西餐,水果端出來時,還附有洗手的小碗,一切仿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派頭。因為在明治末年的日本,其國民所羨慕的國家,就是維多利亞王朝的英國。
台灣總督府建造這樣一座奢侈的大飯店,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為了保持國家的體面,必須建設有水準的歐式大飯店,以備外賓使用。因為明治四十一年,日本政府正在爭取列國廢除加在它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所以處處表現它的文明已經達到了歐洲的水準。
這一座富麗堂皇的英國式大飯店,建造於日本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不消說在明治時代,就是大正時代(一九一二~一九二五),日本本國除了東京以外,也沒有這麼好的大飯店。當年,就是神戶、橫濱、京都、大阪的大飯店都望塵莫及。
日本帝國剝削殖民地台灣,大肆揮霍人民的血汗,鐵路大飯店正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之一。鐵路大飯店一個房間的住宿費一人十七圓,相等於當時專科畢業生一個月的薪水。就是因為價錢太貴,顧客並不多,最初幾年都虧本,但官方事業往往如此,鐵路飯店經營不善,實不足為奇。
第一次歐洲大戰勃發,啟發了台灣人民的政治運動,要求予以與日人同等的待遇,由林獻堂等設立同化會。日本自由民權鬥士板垣退助伯爵,特來台北為之撐腰。板垣下榻鐵路大飯店,長期住宿,他回去日本後,同化會不知何故,不支付板垣住宿費,鐵路大飯店為之吃了大虧。
到日治大正之末、昭和之初(一九二五年前後),台灣大戶人家漸漸開始利用鐵路大飯店大廳宴客。鐵路大飯店與台灣大戶的關係頓見密切。
利用鐵路大飯店最多的台灣顧客,是林本源長房三少爺林熊光。他是台灣人民中,第一個辦理保險事業的先覺。他的機構「大成火災保險株式會社」設在鐵路大飯店正對面,所以他到中午時,大多在鐵路大飯店餐廳用膳,也時常在這裡宴客。
可惜,這個大飯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盟機轟炸,夷為平地,不復存在,只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