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日是「春分」。時節進入「春分」後,代表著春天已經過了一半。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以上就是所謂的「四時八節」。
在二十四節氣裡,春分是八個基本節氣之一。春分者,日夜對分也,所以晝夜各半而寒暑平均,晝夜各為十二小時,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定。
此印「春分」二字作白文布局,也用「分」的概念安排,字體居中寫成長形,由中間直貫而下,以切刀法刻成,使線條流暢、堅實。
另外將兩個肖形紋飾界分為左右各一,左為龍形,右則是虎形,共置於同一印面,依「左青龍、右白虎」的方位配置。
為什麼說左青龍、右白虎呢?因青龍代表左的方位、白虎表右方位,這樣的觀念始於周朝「左尊右卑」及漢朝「陰陽五行」的傳統概念。
台灣的傳統寺廟建築大多是中國寺廟類型的縮影,不但體制完備、講究空間功能,而且十分精緻。
全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定光古佛寺,以及各地天后宮、保安宮、福佑宮及武聖廟等入殿處,通常牆壁左右兩邊都會有「龍牆」與「虎壁」的傳統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