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輿
《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第二次以自身經驗為靈感的創作。因是以自身經驗為靈感,所以讓觀眾看起來覺得很具真實感,其實又未嘗不是很多人的寫照呢?
故事一開頭是機場的畫面,媽媽帶著兩個女兒自美國返台,在拿行李時,兩個女兒不時的以英語對話,媽媽提醒女兒見到爸爸要用中文。「講中文」這三個字在劇情中不斷出現,大女兒還好,但對在年幼即赴美的二女兒來說,講中文顯得非常不適應。
故事的主線其實是繞在大女兒梁芳儀身上,她想念美國的朋友,對新學校有極大的排斥感,再加上家中的網路不順,還有母親的厭世,使得她返美的心情非常的急切,也因此跟母親屢屢產生衝突。
罹患乳癌的媽媽對生命悲觀,不時將「死」掛在嘴邊,不只因此和丈夫屢有齟齬,也和大女兒常常發生口角。但是媽媽是很愛孩子的,所以即便女兒成績不理想,她依舊出席家長會,面對成績好的學生家長希望芳儀不要帶壞自家孩子時,她沒有自慚形穢,反而起身問在場的家長,有誰不願意和自己的女兒交往?在場家長面面相覷,母親說完揚長而去。
這一幕讓我很驚訝,這母親很勇敢。是啊,成績不好並不是罪,就像芳儀講的,她雖然考不好,但她沒有不用功啊,這值得為人師長來做省思,孩子成績不好,不能一味的歸咎於他們不用功,可能有某些原因,我們教育的重點,是要幫助他們找出考差的原因,而不是指責他們的成績差。
而整個故事的轉折是二○○二年的SARS期間,妹妹因生病被懷疑有肺炎而被隔離,讓這一家人的情感更緊張,但也因此更緊密。
片尾芳儀問媽媽可否替她掏耳朵時,媽媽慈藹應允,芳儀趴在媽媽腿上,母女兩人和解。
我想這雖是一部以女主角梁芳儀在親情的衝突和文化差異為主線的電影,但是其中所隱含的生命教育、學校教育,都很值得我們做參考。